标签:
杂谈娱乐鸿水弹道艋 |
分类: 影评:影视鸿论 |
作者:鸿水
今天我在《京华时报》上看到了一篇评论,名曰——《弹道》:既不娱乐也不深刻。作者可能是该报的记者,具体不太清楚。就冲这个题目,作者就有鸡蛋里挑骨头的嫌疑。要真论深刻,《弹道》比《艋舺》深刻多了,比《海角七号》更能体现台湾人的心境。说一部政治惊悚片“不娱乐”,这哥们太逗乐,我建议:要想娱乐,你可以去看王晶的电影,刘镇伟的电影,甚至是王岳伦的《熊猫大侠》,看政治惊悚片你看娱乐,这基本就是脑袋被驴踢了。
在整个4月份,一共有25部电影接踵而至,单就电影风格来说,动作惊悚或者叫政治惊悚题材的电影还就《弹道》这么一部,甚至在2010年也是唯一的一部。这就是《弹道》的稀缺性。针对作者的评论内容,我在这里予以反驳。
作者说:2004年发生在台湾的“3·19”枪击事件虽已结案多年,但民调显示,大部分台湾民众并不认可调查结果。随着陈水扁贪腐弊案的浮出水面,越来越多人从感情上相信,当年的枪击案是他自导自演。但若抛却感情因素,只论证据,所谓“自导自演”仍然只是一种猜测,真相仍然扑朔迷离。
这段基本等于什么也没说。
作者还说:电影《弹道》直接把猜测描述成了事实。电影是艺术创作、是虚构,电影人可以有自己的倾向性,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臧否人物——这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弹道》除了用影像坐实某种猜测外,它还提供了什么。从故事框架到各种细节,电影情节多数来自坊间已流转多年的传说。除非对“3·19”枪击案一无所知的观众,否则《弹道》谈不上任何新鲜感;但如果你真的对背景一无所知,这个故事又未免过于平淡和老套。假设《弹道》是在枪击案后一两年推出,陈水扁还在台上,必定轰动。但迟至今日上映,“倒扁”再安全不过,这样的虚构不免让人小觑。
如果说《弹道》直接把揣测描述成了事实,那么电影中为什么不直接用陈水扁的名字,而是用的“吴立雄” 呢?这就意味着影片并没有把揣测描述成事实。西方的很多电影都是直接用真实人名,比如《行动目标希特勒》、《刺杀肯尼迪》等等,你说那一定是事实吗?如果要事实,去看纪录片,但纪录片就没有立场和原则了吗?作者说得更可笑的是——假设《弹道》是在枪击案后一两年推出,陈水扁还在台上,必定轰动。但迟至今日上映,“倒扁”再安全不过,这样的虚构不免让人小觑。 ——而事实上呢?《弹道》拍摄期间陈水扁根本还没有下台,而且《弹道》还是在台湾实景拍摄,因为这个原因,剧组曾多次遭遇各种骚扰,甚至是“死亡威胁”,可是,导演和所有主创人员都顶住了压力,继续把电影拍摄完成。我想,主创做遭遇的威胁,不应该是作者这么轻蔑的一句话就能否认得了的吧?
作者说:娱乐性不够,那么《弹道》是不是可以多一点让人深省的内容?枪手的幕后主使到底是谁,这当然要追查;但为什么一次失败的行刺能够逆转整个选情,这就不需要追问吗?如果民意这么容易被操弄,那么民主的价值何在?虽然《弹道》中偶见让人眼前一亮的台词,比如“要争取选票,就要争取最大的悲情”等,但它到底没有在这个方向追问下去,最终浪费掉这样一个大好题材,使自己沦为很一般的警匪片。
娱乐性?这段我基本上已经在文章开头做了反驳。不再赘言。基本就是纯粹装相了!
作者说:孙学仁和徐瑜昌这一对上下级的设置,本来是影片的神来之笔。小人物在政治强压下或自保或犬儒,或抵触或抗争,最能见人性的丰富和深度。可惜孙学仁的过快转变以及转变后义无反顾的残酷冷血,忽视了人物心理的多重层次,最终结果是无限放大了人性里的“恶”。虽然影片最后安排了两个年轻人的街头相视,但他们斗争的动力和勇气,到底是来自青春的荷尔蒙,还是来自历经诱惑和打击后,依然对人类的正义和公义怀有的信心,影片仍然语焉不详。
说白了,作者根本就没有看懂该片,或者是带有极大的偏见或者纯粹娱乐的心态来看《弹道》,而且还仅仅是在挑刺,这未免有失偏颇。比如:该片这么多戏骨的表演,哪个演得差?为什么只字不提?比如故事情节中有几条线并行,这是很有难度的,但给观众的感觉很流畅,影像也处理得相当充分。作者也是只字未提。更重要的是,《弹道》最终揭示的是人性悲剧,重在品味人物的命运,而不是一个简单的“人恶论”所能解释的。任达华饰演的刑侦局副局长“孙学仁”是张孝全饰演的刑侦组长“徐瑜昌”的上司,但他们情同手足,“孙学仁”的转变已经在儿子因为输血等原因频频受阻且被诱惑时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什么说他的转变“过快”呢?难道要在大银幕上停留个一年半载的?作者说“可惜孙学仁的过快转变以及转变后义无反顾的残酷冷血,”如果真是这样,“孙学仁”就应该在海边把“徐瑜昌”给毙了,但是,他没有。这说明什么呢?所以啊,“一条又一条的人命,彻底扭曲了他们的理想和人生,背叛的子弹与正道的追求把他们的灵魂撕裂。是谁造成这一切?黑白之间的明争暗斗,正邪之间的生死抉择,展示了兄弟之间的人性悲剧。”没错,是人性悲剧!
而且,我之前曾经说过,《弹道》比《艋舺》更猛,更深刻。真正的黑帮打斗说的是《艋舺》。另外,《弹道》是外界了解台湾的一面镜子。《艋舺》描述的是江湖小混混的恩怨,而《弹道》选择的是大事件,大人物以及背后的人性悲剧。所以,如果拿《弹道》和《艋舺》相提并论,还是得看《弹道》,纯粹粉丝情节除外。而在我看来,《弹道》的口碑胜过《艋舺》才是正常的。凭什么说?凭的是实力。单一实力不算有实力,得是综合的。而不分电影类型,不尊重电影的解析,动辄不娱乐抑或不深刻的认知太肤浅,太低幼。
张孝全、戴立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