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鸿水娱乐 |
分类: 影评:影视鸿论 |
作者:鸿水
今年的贺岁档已经不再是中国电影独乐乐的时代了,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话像是风凉话,一旦中国电影市场众乐乐了,其结果就变成了外国大片的独乐乐。比如,中国电影市场的贺岁档还没开始时《2012》就先入为主,等其他三部中小成本的电影扎堆儿上映后,这部玩特效的大制作的灾难片仍然保持着它近乎灾难性的强度,给陆续上映的国产片制造了重大的市场灾难,使得头几部国产电影基本上就排不上太多场次,属于典型性夹缝求生,而3.5个亿的票房则让《2012》独乐乐。
这几天刚映不久的《花木兰》在特效方面也有运用,但平淡无奇,是“伪大片”,且故事过于平庸。真正能做到以特效取胜的,当属《风云2》。可以这么认为:这部电影在特效方面的运用和发挥值得称赞,这也是该片的最大卖点。我们看《2012》,故事肯定是好莱坞的惯用模式,特效自然刺激,但走的是西方路线。而在《风云2》中,我们可以一饱眼福的是中国的武术,是纯粹的中国元素的格斗。从这个角度来说,《风云2》带给观众的亲切感可能会更强一些。
《风云2》的故事和《风云》一脉相承,有之前故事梗概的影子,相较于之前的故事,《风云2》比《风云》更简约、简单。观众不必去思考谁和谁又闹什么别扭了,谁和谁到底怎么了。这倒是解放了观众对于故事的过度解析和思考。导演彭氏兄弟也把所有的火力都集中在了特效的运用上。给观众的感觉就是:武打无处不在。这就要求观众必须有良好的忍受力来接纳因为武打而带来的视听冲击。
恰恰是由于《风云2》的特效过于强悍了,演员的文戏部分就相形见绌了。整部电影的台词不过220句,分配到每个演员身上基本上就没有太多话可说。而演员一旦开口说话,特别是带有一些情绪的情感的表述,就会让人笑场。这种效果很奇怪。亦有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感觉。
从《风云2》的特效运用上我们可以窥探出香港电影导演比拼好莱坞的野心。而这种野心早在1998年的《风云》时就逐步在发酵、膨胀。《风云》也被视为香港特效电影中具有分水岭意义的一部影片。当时的主角就是现在《风云2》中的郑伊健和郭富城。自从《风云》起,陆续生产了一系列的讲究特效的影片,比如:《中华英雄》、《蜀山传》、《少林足球》、《千机变2》、《功夫》等等。当然这些影片带给市场的反应是不尽相同的,像《蜀山传》,基本是毁誉参半;而《功夫》则是叫好又叫座。彭氏兄弟也想通过《风云2》把香港电影导演对于特效的运用推到极致。这种努力我们可以从影片中看到,但最终的市场如何,还要交给观众评判。
在影片的最后,郑伊健扮演的聂风坠入山崖,然后字幕腾起,给我的感觉是《风云》还要“三”啊!
98年版《风云》
2009年版《风云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