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之恋》是否糟蹋了张爱玲的味道?

标签:
鸿水娱乐 |
分类: 影评:影视鸿论 |
作者:鸿水
“团长”那边战斗正酣时,34集电视剧《倾城之恋》已经在央视热播起来。目前来说,也就《倾城之恋》够级别和“团长”干上一战。但从影像上、视觉上来说,“团长”太黑了,不但人黑,很多画面处理得也相当黑。在荧屏上吸引观众,或者说敢用这么黑、这么暗的色调,也就康洪雷导演有这份勇气。
单就《倾城之恋》来说,电视剧打出的第一招牌就是张爱玲。《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全文不过两万八千多字。但经过“中国第一编剧”邹静之的改编,一下子变成了容纳34集剧情的海量电视剧,于是,是否“注水太多”的争议也就在所难免了。包括“色,戒”也是如此,能把它弄成电影,这个质疑也同样存在。只不过,这是艺术创作,是必须的。至于张爱玲的“张迷”是否买账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比如,有“张迷”留言说:“张爱玲小说最稀罕的是味道,但影视剧想表达出这种味道太难了,一部两万字的小说改编成30多集电视剧,就像一碗浓汤倒进一锅水里,被稀释了,味道去了很多。”其实,作为普通的电视观众,电视剧拍得怎么样,演员演得怎么样,这才是让大家感兴趣的主要条件。至于,张爱玲的味道已经并不重要。普通观众看电视剧并不会嗅着前人的味道看去。非要让编、导、演们拍出建立在每个人都不尽相同的感觉器官基础之上的统一味道来,实在强人所难。有句名句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从这个意义上说,《倾城之恋》并非稀释了、糟蹋了张爱玲的“味道”,而是一种发扬。
其次就是邹静之。由他编剧的《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曾经引发多少热播浪潮?正是由于邹静之的编剧方才使得只有两万八千字的短篇小说变成了34集电视剧。这中间得有多少台词需要考验编剧的文化功底呢?!
除了张爱玲的张迷会拿张爱玲的味道来评价这部电视剧以外,其他观众更关注该剧的剧情和演员大pk,特别是演员。女一号的扮演者叫陈数,我去剧场看过她演的话剧,也看过她演的《相思树》,也和她有过面对面的交流。实话实说,陈数所诠释的白流苏还是可圈可点的。陈数是一位演技派美女。又演技又偶像这不容易。投资方肯定是看中了她的这一综合特点才重点启用了她。能把白流苏演绎得这么有人情味,恐怕也是观众愿意并主动接受的原因之一。
对于王学兵的表演,我保留意见。我觉得王学兵的表演总是一种表情。不管什么时候看到,不管在什么角色中看到,几乎就是一种较为程式化的表情,机械得很。如果拿黄觉扮演的范柳原和电影版中发哥周润发的诠释相提并论,会使得很多人更加不买黄觉的帐。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善于陷入一种先入为主的状态里。这样很要命。不过,有争议也并非什么坏事儿。至少说明关注的人多。
——————————————————
三鹿事件引发移动运营商的危机?
——————————————————
鸿水读者27号超级群:52244529(新建,容纳500人)
欢迎加入,来去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