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赤壁》赔钱就是幸灾乐祸太可笑
(2008-07-08 07:02:58)
标签:
鸿水 |
分类: 影评:影视鸿论 |
文、鸿水
7日,鸿水在博客发布了关于《赤壁》未来票房走势的分析文章以后,8日一大早就看到了新民网的报道,标题很醒目:《赤壁》铁定赔钱?业内人士称不要幸灾乐祸。业内人士是上海联合院线副总经理吴鹤沪。他的第一个观点就是:这种观点是一些对国产影片有偏见的人才有的看法。“说这种话的人我希望不要幸灾乐祸。”具体的新闻报道如下:
史诗战争大片《赤壁》将于7月10日上映。因为导演吴宇森聚集了众多大牌明星,以及坎坎坷坷的拍摄历程,让这部电影非常受人关注。7月7日,娱评人鸿水在博客上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赤壁》铁定赔钱?而当日,上海联合院线副总经理吴鹤沪在接受新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观点是一些对国产影片有偏见的人才有的看法。
鸿水对于中国电影的支持是一如既往的,支持“中国大片”,更支持中小制作。鸿水只是从《赤壁》放映前后所面临的外国大片和暑期档有史以来的最高票房以及“中国大片”这些年来在国外的票房号召力等等元素,继而预测《赤壁》未来的票房走势,既然是预测,那就会有两个结果。但是,鸿水并不是“幸灾乐祸”,这只是作为一名影评人的分析。相反的,鸿水倒是想问问吴鹤沪,当《赤壁》这部“中国大片”可以赚钱的电影出现以后,你说鸿水是“幸灾乐祸”了,而在发行、公映占中国电影7成的中小成本的影片时,你们给了中国电影几块银幕?几点档?
去年4年初,鸿水参加了一个电影研讨会,广电总局电影局的处长、中影集团的老总、宁夏电影制片厂的厂长、导演高亚麟以及近10位著名影评人出席。从目前正在上映的《追爱总动员》面临的尴尬说起,谈到了中小成本电影的生存问题。当时,正在上映的电影有两部,一部是所谓的外国大片、“批片”《勇闯十六街区》,一部是我国新锐导演高亚麟执导的城市题材青春片《追爱总动员》。作为一部非分帐大片,《勇闯十六街区》取得的票房业绩是值得赞叹的。特别是这部电影的口碑很好,这样的口碑比什么宣传炒作都有意义。然而,《追爱总动员》的口碑一点儿也不比《勇闯十六街区》差,但是《追爱总动员》的票房却被一部相隔一年才在中国上映的《勇闯十六街区》远远地甩在了身后。是《追爱总动员》不够好看吗?不是。是观众不想看《追爱总动员》,也不是。最为关键的是,电影院线给《追爱总动员》安排的放映场次少得可怜。在一些院线经理哪里,外国大片就是老大,压根就不给国产中小成本电影一个参与竞争的机会。据广电总局电影局的处长路亮讲,每年两三百部电影当中,中小成本电影占了七成,中小成本电影才是中国电影的支柱。然而,除了一些质量不过关的电影以外,即便是颇有市场的中小成本电影,也受到了电影院线的挤兑。
这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写的一篇时评:《某些中国人的崇洋媚外心态从来就没有摆正过》。鸿水在文章中指出:只要是一些洋品牌、出生在国外的品牌进入了中国市场,特别是进驻上海淮海路,那就是国际品牌、国际大品牌。他们宁愿让假洋品牌进入商业街,也要把美特斯邦威和三枪等著名国产品牌拒之门外,这就是所谓的“国际化”!类似的现象,不仅仅是在上海存在,在全国很多大城市都存在……没有参与竞争的机会,中国的国产品牌永远没有出路。我宁愿希望看到中国的国产品牌在国际竞争中战斗致死,绝对不希望看到国产品牌被某些身扛红旗的地方决策者捂死在襁褓中,人为地阻挡在公平竞争的大门之外!
我们的国产电影,特别是中小成本电影的遭遇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如果院线不给中小成本电影一个参与竞争的机会,中国的中小成本电影如何才能发展壮大?如果中国电影观众和院线能有韩国电影观众和院线对待本国电影的一半热情,中国电影远不是现在这种境遇。所有的影评人与制片人、导演、发行方、院线等等联合起来,为中国的中小成本电影的未来出路出谋划策,探讨出一条切实可行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打破现有体制的中国电影之路来。
鸿水认为:支不支持中国电影不是提不提意见的问题,不是要不要说批评言论、写批评文章的问题。“中国大片”要致富,7成中小成本的电影更要生存。电影发行以后,院线给几点档、给几块银幕至关重要。与其空喊支持国产电影的口号,不如拿出实际行动来。
原文链接:《赤壁》铁定赔钱?
鸿水独立域名:www.hongshui.cn
鸿水媒体专栏:鸿言无忌、鸿水娱论、鸿水言情、鸿水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