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漠视“南京大屠杀”就意味着灵魂背叛

(2007-12-12 14:29:27)
标签:

社会/纪实

南京大屠杀

鸿水

分类: 杂谈:鸿观世界

文/鸿水

 

200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70周年的祭日。70年前,30多万南京同胞被侵华日军集体大屠杀;70年了,我们仍然没有忘记那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尽管日本右翼一再否认,并修改、美化教科书,但是,无论他们怎么美化历史,所有热爱和平的人们,都不会忘记那场灾难。铭记那场灾难,不是铭记仇恨,而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所有漠视“南京大屠杀”的行为都意味着灵魂的背叛。

 

最近有很多媒体报道:几位南京政协委员在视察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遗迹保护情况时建议,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改名为“中国南京国际和平中心”。政协委员们认为,值得纪念的并不是“大屠杀”本身。纪念馆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宣传世界和平的重要基地,改名为“中国南京国际和平中心”意义更为深远。

 

我不知道说什么好。这几年,所谓的知识精英、知识阶层被幸福像花儿一样绽放的好日子过晕了头,满脑子浆糊的精英们经常炮制令人啼笑皆非的无聊建议和貌似大义凛然的提案。如果,在惨死的30万同胞当中,有这些政协委员的祖辈、父母,我不知道他们还会不会提出具有“深远”意义的建议。让“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为圆明园重建的道理是一样的,糟踏历史,粉饰历史,掩盖国耻。

漠视“南京大屠杀”就意味着灵魂背叛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种族屠杀,是反人类的

 

政协委员们认为,值得纪念的并不是“大屠杀”本身。很难想象,南京同胞用30多万人的牺牲换来的却是:我们被屠杀就被屠杀了,我们的死不值得纪念,你们珍惜和平吧。能够把纯粹的扯淡话题在公共场合搞成舆论行为艺术,还是牛人一堆儿啊。我觉得此种境界绝非一般常人所为,要不然人家怎么能是政协委员呢?不让悲剧重演,就要铭记悲剧的惨绝人寰。

 

2006年,美国人朗恩"约瑟夫拍摄了小成本纪录片《南京梦魇》、2007年2月,由美国人拍摄的纪录片《南京》全球首映、西蒙"韦斯特执导的大片《南京浩劫》今年拍毕,明年公映。德国国家电视二台拍摄的《约翰"拉贝:中国的辛德勒》同样记录了那段史实。11月11日,由加拿大人执导、制作的纪录电影《张纯如——南京大屠杀》在多伦多举行全球首映式。正是由于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以英文著述的形式披露了侵华日军施暴南京城的罪恶,才引起了西方世界对这段黑暗历史的普遍关注。根据《拉贝日记》改编的电影也由法国导演在拍摄中;中国导演陆川的《南京!南京!》也是为了纪念这段历史。

 

虽说,全球都在热拍和“南京大屠杀”有关的电影,但是此前,西方社会对于这段历史的了解非常少。其中的原因很复杂,据有关专家分析:二战胜利后的中国内战,美、日两国出于政治利益的交好,以及东西方长期冷战,影响了国际上对日本军国主义战争罪责的追究和赔偿,导致了对其审判中定性定案的不彻底性,为日本右翼势力歪曲否定历史留下了隐患。

 

我从媒体上看到,《张纯如——南京大屠杀》的制片人安妮彼克说:“历史是没有国界的,南京大屠杀是反人道的罪行,我们希望用镜头保存和传播这一历史真相。”

 

记得观看电影《命运呼叫转移》时,“山难”篇让我流下了男人的眼泪。其实这个桥断设计得并不怎么高明,甚至还有些落入俗套,但当男主人公出现车祸以后,他打电话找他人帮助,但因为生活中他欺骗了很多人,即便是他已经出现了车祸,坠入山腰,也没有人相信他,他流下了无助的眼泪。而我流泪,不是因为车祸的惨烈,而是人性的无助。诚如我们纪念“南京大屠杀”。难不成一定要当悲剧再度发生时,我们才能深刻体会悲剧的无情,到那时才流下无助的眼泪吗?

 

古人早就如此教导: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纪念“南京大屠杀”无非就是让生活在安乐中的我们有一点点忧患意识。冯小刚的电影《集结号》有一个口号喊得很响亮:每一个人的牺牲都是永垂不朽。何况那30万多屠杀的同胞! 

 

原创首发,见错必改 

(声明:任何形式务必署名并注明出处)

 

漠视“南京大屠杀”就意味着灵魂背叛

手机访问ent.sina.cn,随时随地掌握娱乐资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