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情感空间随笔/感悟十大偶像鸿水 |
分类: 杂谈:鸿观世界 |
——浅谈父母为何不再是子女的偶像
文/鸿水
不假思索,一秒钟回答一个问题:1、你有偶像吗?2、他是谁?3、为什么?大家可以用留言的方式跟帖,畅所欲言。
我之所以先提出三个小问题,那是因为,香港城市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副教授岳晓东、张宙桥通过向香港、深圳两地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后的研究发现:“偶像人人有,港生多肤浅”。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港生10大偶像除爸爸(第10)、妈妈(第7)外,其余全为娱乐圈人士;而深圳学生的10大偶像中仅4人来自娱乐圈,另4人是运动员,其余则有微软创办人盖茨及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达芬奇。综合研究发现,港生喜欢偶像最主要的原因是相貌好(21.6%),其次则为真诚待人(17.6%);深圳生则认为有才华(35.7%)及纯真善良(28.6%)最重要,相貌(14.3%)只排第三。
从这份调查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尽管研究发现香港的青少年追求的偶像带有明显的“肤浅”倾向,但是,在“十大最受欢迎偶像”的排行当中,无论是两年前的调查结果(文末附十大偶像排行名单),还是2007年最新发布的调查显示,“爸爸”和“妈妈”始终位列前十。也就是说,在香港的大多数青少年当中,父母仍然是他们心目中的“偶像”。
尽管内地青少年把“偶像”视为“榜样”,貌似“目光远大”、“不肤浅”,但从两次跨年度的“十大偶像”排行榜上,我们根本找不到爸爸、妈妈这一符号存在的位置(难道爸爸、妈妈仅仅只是一个符号吗?)。或许,父母在内地大多数青少年的心目中根本排不上位置,无论父母为他们付出多少,恐怕就不及一个三流明星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高大。在和娱乐明星的“偶像”争夺中,他们的父母均惨遭淘汰。从这一点上来说,内地青少年严重缺乏“教养”,根本不及香港青少年的“肤浅”。
在我看来,这个调查研究最值得反思的不是某些青少年为什么那么“肤浅”地喜欢某些娱乐明星、体育明星等,也不是某些青少年“假、大、空”地把一些高深莫测的巨人当作偶像就意味着他们“不肤浅”,而是,一直以来,给予我们每一个人生命、抚养我们每一个人长大成人、且一生一世都在关心、关爱我们的父母,为什么在广大青少年当中失去了“光华”?失去了“偶像”色彩?这才是这个调查研究最有意义的地方。
小的时候,邻里街坊经常会问我们,你最崇拜谁啊?我们也常常天真地说爸爸或者妈妈。而等我们都长大了,翅膀硬了,一直默默为我们付出的父母,为何不再是我们的偶像了呢?原因何在?
首先从父母的身上找原因。
常言说:“子不教,父之过。”这里可以把“父”理解为父母,而不仅仅特指父亲。父母平时的言传身教对于青少年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举一个实例。我居住的小区有一人家,都是开车办公司的有钱人,一次,5岁多的小孙子拿着一个木棍当着爸爸、妈妈的面打奶奶,打了四五下还没住手,奶奶就把小孙子手里的木棍夺下来,儿媳妇生气地说,他是小孩,打你几下怎么了。小孙子夺过来木棍又打了老人一下。儿子在一旁看着,不言语。老人伤心地直掉眼泪。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场可以预见的灾难。儿子、儿媳妇都会为他们的如此教育付出代价。如此教育,是孩子不再把父母视为偶像的一大重要因素。
其次,应试教育的恶果。
我们常说,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我们一辈子也报答不完的,但是,当计划生育成为国策以后,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俗称:独苗。独生子女又生了独生子女,七大姑八大姨的现象已经基本不会再出现……外加应试教育的逼迫,很多父母从子女刚进入幼儿园时,就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教育投资,很多家长都怕自家的孩子输到起跑线上。在大城市,一个婴幼儿一个月的托费少则几百,多则上千。从小学到大学,只要有子女的家庭,一个孩子至少捆绑着一个家长。只要应试教育体制存在,家长的“恶意”教育投资、变态竞争就不会停歇。从而使得青少年只懂得考高分受表扬,考低分遭排挤的病态心理继续发扬光大。
第三,社会不良现象对青少年的“污染”。
偶像是很多青少年争相模仿的对象。当商业利益成为这个社会的主导思想以后,谁有名谁有钱谁就是“偶像”的观念让不少青少年深受其害。
一旦某些青少年在家庭教育中不懂得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到处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完全把个人意志凌驾于私人小集团、以及其他家庭成员的利益之上,这样的人以后走向了社会,也会自私自利,唯利是图。在社会上,他们犯了错,会有两种极端的表现形式。因为娇生惯养,受不了任何挫折,一旦遇到小问题就会走向极端,有些学生上大学也要父母陪读,就是例证。有一个我知道的例证,京城某杂志编辑,因为被领导批评几句就跳楼自杀了。这看起来很悲壮,实际上透露出的是无知。另外一种极端就是狂妄自大,即便是犯了错误,犯了法,也会把自己标榜得很伟岸。这在“80后”、“90后”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第四:文化的低俗化、恶俗化倾向严重。
香港文汇报报道,香港青少年沉迷追星的现象常受批评,而城市大学的研究发现,即使与咫尺之距的深圳相比,港初中生对偶像的追求亦显示出肤浅的特点:港生所选偶像极度集中在娱乐圈人士,最看重的是偶像的外表;而深圳学生则认为偶像的才华最重要,选择时亦多元化,包括运动员、艺术家、商界精英等。负责研究的学者指,受香港的即食及炒作文化影响,港生对偶像的崇拜难免较为肤浅,未能将偶像视作榜样从中学习获益。
其实,即便是青少年对于“偶像”的认识不肤浅,在整个社会都在变态地追求财富、渴望一劳永逸、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的时候,不是青少年本身出问题了,是我们的整个文化基础,人口素质的基础出问题了。
第五:生活方式过度“西化”。
现在,有一谬误,不少人,特别是“890后”认为,凡传统的都是愚昧的,过时的,他们不但从言论上反传统,而且付诸了行动。比如,很多青少年对待爱情和性的态度,他们倡导“开放”,开放的结果是“每年流产的少女高达100万”。这种开放实际上才是最大愚昧!他们对待父母的态度也是“叛逆”多多。他们认为父母总是限制他们的自由,管得太多,他们宁可把心里话说给陌生人听,也不愿意和父母沟通、交流。其实,父母的爱是任何情、爱所不能比拟的,是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是最纯洁的、没有任何利益交换的无私大爱……
在我看来,以上种种原因是父母为何不再是子女的偶像的一些主要原因。如何让父母重新回归到子女心目中偶像的位置上,这需要父母和子女共同努力。但愿,无论到什么时候,我们都会骄傲地说:父母是我们的偶像。这不仅仅是质朴的亲情回归,更是民族文化素质、文明程度提高的综合表现。
文未校对,见错必改
附:两地最受欢迎偶像排名榜
今年
排名 香港 深圳
2 方力申 吴尊
3 古巨基 碧咸
4 Twins
5 飞轮海 姚明
6 侧田 科比
7 妈妈 罗志祥
8 S.H.E. C.朗拿度
9 周杰伦 比尔盖茨
10 爸爸 成龙
两年前
排名 香港 深圳
1 Twins 周杰伦
2 古巨基 姚明
3 刘德华 碧咸
4 S.H.E. 蔡依林
5 方力申 成龙
6 容祖儿 刘德华
7 周杰伦 Twins
8 爸爸 比尔盖茨
9 妈妈 莎士比亚
鸿水注:碧咸、C.朗拿度为粤语翻译,分别是贝克汉姆、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
鸿水报纸文娱专栏:鸿言无忌;杂志情感专栏:鸿水言情
专题:鸿言剥星
鸿水通联:QQ:610685(只谈工作,来访注明,非工作勿加)
读者联谊QQ:64214224(注明:读者)
通联信箱:qujihong@126.com
鸿水读者群(读者选择加入,只加一个,非忠实读者勿加)
2群:15124562、3群:8208973、4群:16081297、8群:29660223、9群:21054214、10群25986312、11群4944813、12群27636316、13群31029320、14群:40319896、15群:9610645、16群:43664567、20群:44063497、21群:44084749、23群:44250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