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这个字,出身好像不怎么高贵,不但甲骨里找不着,而且说文解字里也没有它的ID,翻翻康熙字典,里面也只是说系方言用字。
这个字不容易翻译,英文里基本上是me,
us,we的意思,日语中就只是个“私”字了事,可事实上,这种译法不足以表达个中深意于万一。咱字,随便想一下,就有咱们咱个咱家多咱我咱淹咱这咱那咱那咱晚那咱晩等等等等词组,其含义许多只可意会,色目鬼子学中文的,没见哪个能真正明白。咱们的传统文化就讲究这个微妙,所以代词的用法和分类就得纷繁复杂,就像爱斯基摩人对雪的分类多得不可胜数一般,那是必须的。
俺总结一下,除了方言里的一些用法,咱字基本上是用来套近乎傍大牌或者拉团伙的。例如,爱说咱京津地区的基本上是天津人,爱说京津唐的一定是唐山人;说自己是前三名的人大概正是第三名;说自己学校是首都几大名校的,多半离北大清华好几站远,至于爱拿五百强说事的,大约都是咱们的央企。
清人笔记里说,有一个披着牛二马甲的,整天在人前卖弄说方圆百里谁敢动我一指头?有一天,他真的被一个大哥打了,这个伪牛二就立即和人家站在一起,大声说,谁敢打咱俩?众人皆不敢语。
这类人其实是天生的傍大牌高手,其中小鼻子小眼的,被称为无赖;爬到管理层塔尖上的,就被尊为高祖。
“咱”字的极品用法,俺听说过的就是“咱媳妇”,听来真像是到山寨上了,什么都共。但对为抬高身份乱套近乎的人,应该直接说,谁跟你咱咱的!甚至还可以说,你也配这个咱字?但是,作为夫子传人,在实践中这种措辞我们通常只是默念几声作罢。
咱字的出现可能更早,但至晚在三国里,董卓就常常自称“咱家”,听来也颇为龟毛,不过北宋的柳永有一句词用到了咱字,读来就煞是可爱了:
你若无意向咱行,为甚梦中频相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