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科技大距水星赤纬天王星太阳系 |
分类: 天象 |
随着天气转凉,火爆的精彩天象高潮也逐渐褪去。9月的星空虽然寂寥,但对于热爱天文,勤于进行天文观测的你来说,仍然有很多精彩的天象值得去关注和探索。
9月11日 水星东大距
与恒星相比,行星是更适合天文爱好者观测的目标。因为它们中多数比较明亮,易于寻找。由于相对恒星距离要近得多,在望远镜中我们往往能观测到行星的视面,以及它独特的颜色或明显特征。而在这期的天象预报中,我们要向大家介绍的,正是两颗相对不易观测的行星。它们无论是轨道位置,还是物理性质都大相径庭,而不易观测的原因也完全不同。现在我们就先来说说其中的一颗——水星。
水星是整个太阳系中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其平均轨道半径大约只有0.39个天文单位。处在这样独特位置上的水星,占据着很多太阳系行星之最。首先,水星个头最小,只比月亮大1/3。再有,水星无愧太阳系中的“行者”称号,只需要88天就可以绕太阳公转一周。根据信使号最新对水星的探测结果,它表面的最高温度可达634.5K,这点相信太阳系中无其他行星能出其右。
由于水星距离太阳很近,在地球上看来,水星与太阳分开的角度就很小。如果水星出现在太阳的东边,日落后它也会很快落下,就只有在很短的时间内有观测水星的可能。水星出现在太阳的西边也是一样,只有在日出前有可能观测到它。水星在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会有几个在地球上看上去很特殊的位置。当水星与太阳分开的角度由逐渐增大到逐渐减小变化的一瞬间,就是被称为“大距”的时刻。水星位于太阳东侧发生的大距,就被称为东大距,同样西侧的大距就被成为西大距。
水星不同的大距差别往往很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与太阳分开的角度。由于水星是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公转,因此大距时与太阳的角距离最大时可以超过28°,最小时甚至不到18°。二是水星与太阳的赤纬关系。在天球坐标系统中,黄道和天赤道面有23.5°的夹角,所以大距时水星的赤纬有时比太阳低,而有时又会比太阳高。在这两点中,决定水星观测难易程度的往往是后者。对于北半球的观测者来说,水星的赤纬如果比太阳高,大距期间日出前或日落后它的地平高度会比较高,即使与太阳的角距离不大,也比较容易观测。如果水星的赤纬比太阳低,会很难观测。而在南半球则正好相反。
9月11日,水星将到达今年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东大距,日没时其位于西南方低空中。虽然此次大距水星与太阳的最大角距离可达27°,但由于水星的赤纬低于太阳的赤纬,使得日落时它的地平高度很低,在北纬40°附近地区只有8°,并不利于观测。如果你想要在这段时间看到水星,就需要找个西南方向无遮挡,光污染较小的观测地,还要赶上个好天气才行。
9月13日 天王星冲日
天王星是太阳系中离太阳第七远的行星,赤道半径约51000千米,是太阳系中第三大行星。虽然天王星的体积比海王星大,但质量却比海王星小。
地外行星在冲的时候,距离地球比较近,因此看上去会比其他时刻大一些。这个说法看上去合情合理,但其实仅对于火星来说,我们能感受到比较明显的变化。而其他地外行星由于都距离我们太远,视面大小的变化也就不那么明显了。天王星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半径大于19个天文单位,也就是说,它距离地球近时约为18个天文单位,而远时差不多20个天文单位。这么小的差距使得天王星在任何时候看起来几乎都没有变化。
但行星冲时适合观测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首先,这一天该行星可观测时间较长。从日落时行星从地平线上升起,到日出时才落下,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整夜可见。其次,地外行星在冲附近时的相位可以认为是100%。虽然地外行星大多距离我们非常遥远,位相变化并不明显,但冲日期间我们一定可以完整欣赏到它朝向我们的一面。
本次天王星冲,发生在北京时间9月13日,此时这颗行星正位于宝瓶座天区内,目视星等约5.7。很多朋友都想在12号或13号晚来观测天王星,而在我看来这样的选择未必正确。既然天王星在任何时候观测它本身的区别都不大,那这至少不应该成为我们选择观测的唯一标准。例如本次冲的当晚月相接近满月,且与天王星的角距离只有20°左右。对于本来就比较暗弱的天王星来说,月光的干扰明显太大,因此那段时间观测它都不太合适。建议大家等到9月底,月相在新月附近时,我们就可以在没有月光干扰情况下观测天王星了。由于天王星暗到接近观测条件较好地区的目视极限,因此我们需要借助小型望远镜才便于找到它。常规的纸质星图上不会、也无法标出行星的位置,而使用类似SkyMap这样的电子星图软件则比较方便。如果你没有条件在野外使用它的话,希望上面这张示意图可以帮上点忙。
9月 流星雨
金秋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秋高气爽,这样的天气非常合适进行天文观测。下半年也是流星雨活动相对集中的时间段,而流星雨的观测门槛较低,更是许多天文爱好者的最爱。在剩下的篇幅里,我们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主要在9月活动的流星雨。
北半球9月份活动的流星雨,辐射点主要集中在白羊、英仙、仙后和御夫等星座。1997年,英国和意大利的观测者曾经独立提出了一个很小的群——白羊座流星雨的存在。但在9月活跃的三个群,主要是御夫α、“9月英仙”和御夫δ流星雨。
御夫α流星雨是个爆发时间非常短的流星雨,根据历史观测资料,它在1935年、1986年和1994年瞬间ZHR值曾达到30~40,但观测它的人一直不多。去年,该流星雨曾经被预测有较大规模的爆发,但月相不利于观测。今年该流星雨并没有爆发的预期,而将发生极大的8月底9月初的月相有利于观测。在观测地地方时23时以后,其辐射点就会升到比较高的位置了,从这时开始对流星雨的监测非常有意义。
“9月英仙”和御夫δ流星雨在过去的国际流星组织的文章中一直被称为一个流星雨,现在把它们分开,主要原因是该流星雨辐射点在9月中上旬位于英仙座,而9月下旬到10月初则移动到了御夫座。之所以叫它“九月英仙”,主要是将其与极大值在8月中旬的著名英仙座流星雨加以区分。与它的“大哥”相比,“九月英仙”流星雨流量要小得多,ZHR值只有个位数。因此它并不适合一般的天文爱好者观测。
9月11日 水星东大距
http://www.skylook.org/!message/2008/9/images002.jpg |
与恒星相比,行星是更适合天文爱好者观测的目标。因为它们中多数比较明亮,易于寻找。由于相对恒星距离要近得多,在望远镜中我们往往能观测到行星的视面,以及它独特的颜色或明显特征。而在这期的天象预报中,我们要向大家介绍的,正是两颗相对不易观测的行星。它们无论是轨道位置,还是物理性质都大相径庭,而不易观测的原因也完全不同。现在我们就先来说说其中的一颗——水星。
水星是整个太阳系中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其平均轨道半径大约只有0.39个天文单位。处在这样独特位置上的水星,占据着很多太阳系行星之最。首先,水星个头最小,只比月亮大1/3。再有,水星无愧太阳系中的“行者”称号,只需要88天就可以绕太阳公转一周。根据信使号最新对水星的探测结果,它表面的最高温度可达634.5K,这点相信太阳系中无其他行星能出其右。
由于水星距离太阳很近,在地球上看来,水星与太阳分开的角度就很小。如果水星出现在太阳的东边,日落后它也会很快落下,就只有在很短的时间内有观测水星的可能。水星出现在太阳的西边也是一样,只有在日出前有可能观测到它。水星在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会有几个在地球上看上去很特殊的位置。当水星与太阳分开的角度由逐渐增大到逐渐减小变化的一瞬间,就是被称为“大距”的时刻。水星位于太阳东侧发生的大距,就被称为东大距,同样西侧的大距就被成为西大距。
水星不同的大距差别往往很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与太阳分开的角度。由于水星是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公转,因此大距时与太阳的角距离最大时可以超过28°,最小时甚至不到18°。二是水星与太阳的赤纬关系。在天球坐标系统中,黄道和天赤道面有23.5°的夹角,所以大距时水星的赤纬有时比太阳低,而有时又会比太阳高。在这两点中,决定水星观测难易程度的往往是后者。对于北半球的观测者来说,水星的赤纬如果比太阳高,大距期间日出前或日落后它的地平高度会比较高,即使与太阳的角距离不大,也比较容易观测。如果水星的赤纬比太阳低,会很难观测。而在南半球则正好相反。
9月11日,水星将到达今年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东大距,日没时其位于西南方低空中。虽然此次大距水星与太阳的最大角距离可达27°,但由于水星的赤纬低于太阳的赤纬,使得日落时它的地平高度很低,在北纬40°附近地区只有8°,并不利于观测。如果你想要在这段时间看到水星,就需要找个西南方向无遮挡,光污染较小的观测地,还要赶上个好天气才行。
9月13日 天王星冲日
http://www.skylook.org/!message/2008/9/images003.jpg |
天王星是太阳系中离太阳第七远的行星,赤道半径约51000千米,是太阳系中第三大行星。虽然天王星的体积比海王星大,但质量却比海王星小。
地外行星在冲的时候,距离地球比较近,因此看上去会比其他时刻大一些。这个说法看上去合情合理,但其实仅对于火星来说,我们能感受到比较明显的变化。而其他地外行星由于都距离我们太远,视面大小的变化也就不那么明显了。天王星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半径大于19个天文单位,也就是说,它距离地球近时约为18个天文单位,而远时差不多20个天文单位。这么小的差距使得天王星在任何时候看起来几乎都没有变化。
但行星冲时适合观测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首先,这一天该行星可观测时间较长。从日落时行星从地平线上升起,到日出时才落下,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整夜可见。其次,地外行星在冲附近时的相位可以认为是100%。虽然地外行星大多距离我们非常遥远,位相变化并不明显,但冲日期间我们一定可以完整欣赏到它朝向我们的一面。
本次天王星冲,发生在北京时间9月13日,此时这颗行星正位于宝瓶座天区内,目视星等约5.7。很多朋友都想在12号或13号晚来观测天王星,而在我看来这样的选择未必正确。既然天王星在任何时候观测它本身的区别都不大,那这至少不应该成为我们选择观测的唯一标准。例如本次冲的当晚月相接近满月,且与天王星的角距离只有20°左右。对于本来就比较暗弱的天王星来说,月光的干扰明显太大,因此那段时间观测它都不太合适。建议大家等到9月底,月相在新月附近时,我们就可以在没有月光干扰情况下观测天王星了。由于天王星暗到接近观测条件较好地区的目视极限,因此我们需要借助小型望远镜才便于找到它。常规的纸质星图上不会、也无法标出行星的位置,而使用类似SkyMap这样的电子星图软件则比较方便。如果你没有条件在野外使用它的话,希望上面这张示意图可以帮上点忙。
9月 流星雨
金秋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秋高气爽,这样的天气非常合适进行天文观测。下半年也是流星雨活动相对集中的时间段,而流星雨的观测门槛较低,更是许多天文爱好者的最爱。在剩下的篇幅里,我们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主要在9月活动的流星雨。
北半球9月份活动的流星雨,辐射点主要集中在白羊、英仙、仙后和御夫等星座。1997年,英国和意大利的观测者曾经独立提出了一个很小的群——白羊座流星雨的存在。但在9月活跃的三个群,主要是御夫α、“9月英仙”和御夫δ流星雨。
御夫α流星雨是个爆发时间非常短的流星雨,根据历史观测资料,它在1935年、1986年和1994年瞬间ZHR值曾达到30~40,但观测它的人一直不多。去年,该流星雨曾经被预测有较大规模的爆发,但月相不利于观测。今年该流星雨并没有爆发的预期,而将发生极大的8月底9月初的月相有利于观测。在观测地地方时23时以后,其辐射点就会升到比较高的位置了,从这时开始对流星雨的监测非常有意义。
“9月英仙”和御夫δ流星雨在过去的国际流星组织的文章中一直被称为一个流星雨,现在把它们分开,主要原因是该流星雨辐射点在9月中上旬位于英仙座,而9月下旬到10月初则移动到了御夫座。之所以叫它“九月英仙”,主要是将其与极大值在8月中旬的著名英仙座流星雨加以区分。与它的“大哥”相比,“九月英仙”流星雨流量要小得多,ZHR值只有个位数。因此它并不适合一般的天文爱好者观测。
前一篇:日记 [2008年0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