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优质课大赛的意义
(2014-05-14 22:48:52)
标签:
转载 |
学校里一位年轻的同事被选为了“2013年河南省初中语文优质课大赛”的选手,这在我们学校、我们区还是首次。所以,学校、区教研室都非常重视此事,市教研室就不用说了。因为毕竟是以地市为单位的大赛,选手的成功与否都关系着地市的荣誉。
于是,一轮又一轮的课文试讲、教案修改便开始了。学校语文老师和市、区语文教研员、特邀的一些名师专家,也都围绕着参赛老师的课提出了一条又一条的建议。这样的过程就是“磨课”。然而,我校这位老师抽到的参赛课文比较“冷”——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课《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是一篇专题介绍美籍华人建筑学家贝聿铭的长篇通讯。说这篇课文“冷”,主要是几乎查遍了所有的名师讲课资料后,都没有关于这篇课文的执教案例,想参考点有价值的教学设计都不行。
那就只有“白手起家”了。专家、同事们听了一遍又一遍,建议也提了一条又一条。从导入课文到整体感知,从品读课文到当堂拓展,大家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斟酌教师语言、问题设置,观察所用的时间,预设可能出现的情况等,可以说是细到了极处。有时候,一个老师提出了一个环节的方案后,又立马会被另一个老师质疑,于是就再研讨、再修改。就这样,接近最佳效果的教学方案就在“集体智慧”中一步步出炉了。执教老师也拿着大家研讨出来的方案,一遍遍地上着课,以求达到最佳的上课效果。
我也参与了起初的“磨课”环节。坦白地说,我总认为这样的大赛没什么意义。你想想,这集中了若干人“智慧”的执教方案,即使在大赛中获得了好的名次,又有什么意义呢?又能体现出多少执教人的思想呢?台上是选手在竞争,台下实际上是一个团队在竞争。再加上参赛者的每一句话都进行了预设,每一个问题都设置了好几个应对方案,讲课又演练了若干遍,这样的课看上去似乎“无懈可击”,可在实际工作中又会有多大指导意义呢?
赛课、优质课被诟病也就是以上原因所致。但如果这样说来,优质课大赛就只剩“劳民伤财”、“花架子”了吗?其实不然。我认为,参赛选手在一次次的“磨课”中,吸取了集体的智慧,提升了解读文本的能力,并提高了驾驭课堂的能力。一个名师的成长,实际上是离不开这一次次的磨练历程的。
所以,如果仅仅把优质课大赛当做一个终点来看的话,目标就定位在那一张证书上,那么一次又一次的大赛基本上就是去了举办的价值。君不见,很多借助“集体智慧”反复打磨一节课的教师,在拿到了一张获奖证书后,就销声匿迹了。这样的选手对教育进步能起到什么贡献呢?而如果把优质课大赛当做一个起点的话,把目标定位在专业不断发展上,那么一个参赛选手就可以借助众人的力量,在优质课大赛中脱颖而出,并及时总结、反思参赛经验、教训,以指导自己以后的工作,使自己不断提升教学智慧,从而促进教育的发展。这将是“善莫大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