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使命·生命——《雨果》赏析

(2012-03-18 15:35:13)
标签:

使命

心灵

生命

机体论

肌体论

分类: 影评

    如果你知道自已的使命是什么,那么你的心灵之花便会永不枯萎,你的生命便会永远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在今年的奥斯卡获奖影片中,有这样一部电影:其片名以法国大文豪“雨果”的名字命名,其内容涉及电影史上不朽的传奇——乔治·梅里爱,其导演则是与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弗朗西斯·科波拉合称好莱坞八十年代四大导演的马丁·斯科西斯。

 

http://s8/middle/40627f74tbb80f61fda57&690

 

    那么,这样一部荣获第84届最佳视觉效果、最佳音响效果、最佳音效剪辑、最佳艺术指导和最佳摄影5个大奖的影片,是否除了在视听等技术层面带给我们美感外,影片的其他部分不值一提呢?其实,在细细观赏之下,我认为回答应该是否定的。那么,从这部影片中,我们能够收获到什么呢?

 

[1、虚拟·真实]

 

    《雨果》这部影片发生的时间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地点是法国巴黎的一个火车站。12岁的孤儿雨果从过世的父亲身上继承了修理机械的爱好,不久之后,他又从酒鬼叔叔那里接手了维修火车站里所有机械大钟的工作。他每天除了工作就是修理一个机器人,而这个机器人是他父亲留下来的。

 

http://s5/middle/40627f74tbb817a0b1a04&690

 

    火车站里有一位叫乔治斯的老人经营着一家玩具店,他脾气古怪,有一天因误会雨果是小偷而没收了雨果父亲留给他的画册。在乔治斯老人的教女伊莎贝拉的帮助下,雨果取回了画册,修好了机器人,为了报答她,他带着伊莎贝拉去看了一系列无声电影。雨果与伊莎贝拉出于对电影的兴趣,在图书馆中发现了电影的起源。他们知道了电影是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的,但同时也惊奇的发现:乔治斯老人原来就是继卢米埃尔兄弟之后开创了电影新纪元的乔治·梅里爱。

 

http://s11/middle/40627f74tbb817eafa07a&690

雨果与梅里爱

 

    梅里爱原来是一个魔术师,他被电影这个新鲜事物深深的吸引,他建造了自已的摄影棚,成为了一个多产的电影制片人。他把许多优秀戏剧搬上了银幕,并且把戏剧艺术的诸般法则系统地用之于电影,这就大大超越了卢米埃尔兄弟对电影的定位,促使电影这一新生事物向前发展。但是,由于梅里爱没能进一步将电影从戏剧中超越出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固步自封的他被观众抛弃,最后沧落为火车站的露天玩具商贩。在这些年中,梅里爱一直郁郁寡欢,沉默少言,形如“活死人”。

 

http://s5/middle/40627f74tbb8186390d44&690

雨果、伊莎贝拉与被修复的机器人

 

    雨果与伊莎贝拉发现了梅里爱的秘密,也理解了他的所作所为,他们决定要像修复机器人那样去唤醒这位伟大的电影人。在经过一系列努力与尝试后,梅里爱终于走出了“囚徒”一般的生活,重新接纳这个世界,也被这个世界所接纳。

 

    那么,我们不禁会问,这样一部亦真亦幻的影片中,所要表达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呢?

 

[2、使命·生命]

 

    《雨果》这部影片的设计非常的巧妙,表面上是以雨果这个孤儿为主角,但实际上从头到尾的主角却是乔治·梅里爱。我们通过雨果的视角,清晰的看到了梅里爱是如何从一个坏掉的“机器人”转变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过程。

 

http://s9/middle/40627f74tbb90219006a8&690

 

    非常有意思的是,雨果父亲留下的那个机器人(梅里爱造的),要想修好,需要一把心形的钥匙去开启,而这钥匙一直佩戴在梅里爱的教女伊莎贝拉身上。当雨果与伊莎贝拉修好了机器人,看到了机器人所画的画及画上梅里爱的签名时,我们开始明白,这尊机器人其实就是梅里爱的化身。要想修好真正的梅里爱,需要借用“心灵之匙”,谁来做?怎么做呢?   

 

 

    接下来,在钟楼上雨果与伊莎贝拉关于“使命”的谈话很有意思(如以上视频片断):

    读    者:这是什么书?

    拉比西:儒勒凡尔纳,没错

    读    者:在法国还算有名

    拉比西:这是我们最好的版本,装帧精良

    雨    果:拉比西先生那天晚上给了我一本书

    伊莎贝拉:他总是这样,用他的话说就是“给书找个好归宿”

    雨    果:这是他的……使命

    伊莎贝拉:什么意思?

    雨    果:一切事物都有使命,就连机器也一样,钟要报时,火车要带你去目的地,它们都在做着本职工作,就像拉比西先生。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机器坏掉我会这么难过,这样他们就不能尽到自已的职责了。也许人也是一样,如果你生活毫无目的,那就好像你坏了

    伊莎贝拉:就像乔治爸爸(即:梅里爱)

    雨    果:说不定我们可以修好他

    伊莎贝拉:修理东西是不是你的使命

    雨    果:不知道,我爸爸干这个

    伊莎贝拉:我在想我的使命是什么,我不知道,也许我知道我父母是谁,我就会知道了

    雨    果:跟我来……

 

    雨果与伊莎贝拉无意间听到拉比西先生与读者的一段话,引发了他们对于“使命”的思考,并进而谈到了梅里爱,同时也产生了“修好”梅里爱的想法,因为梅里爱虽然活着,但毫无生活的目的,显然是坏掉了。

 

 

    接着,雨果又与伊莎贝拉又出现在另外一个场景中(如以上视频片断):

    雨    果:我父亲死后,我经常到这儿来,我会想象世界就是一个机器,机器不会有多余零件,它们永远都是需要多少就有多少。所以我觉得,如果世界是个大机器,那我就不可能是多余的,我一定有存在的理由。这也就是说,你一定也有存在的理由

 

http://s9/middle/40627f74t7928128180c8&690

 

    在这一场景中,雨果解答了伊莎贝拉困惑的问题:人为何而存在?在那一刻,两个人心灵相通,再没有隔阂,于是镜头的末尾,是雨果与伊莎贝拉手拉着手。而左侧不断滚动、啮合着的齿轮则象征着人与人的关系,在这一刻齿轮不再只是冷冰的机器,而是互动着、沟通着的“人”。

 

http://s15/middle/40627f74tbb9273cb784e&690

乔治·梅里爱

 

    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雨果与伊莎贝拉经过一番努力,终于“修好了”梅里爱先生,让他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他并不是多余的个体,他上承卢米埃尔兄弟,下接格里菲斯,是电影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一环。而这,正是他存在的理由,虽然属于他的年代已经过去,他的使命已经完成,但是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曾经的贡献,没有他也就没有后来精彩纷呈的电影艺术。

 

    写到这里,我们便可以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只有知道了他此生的使命是什么的时候,他的生命才有可能总是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也才像一个“人”。否则,便如梅里爱先生一样会“生病”,需要“修理”。

 

[3、机体·肌体]

 

    西方文明在19-20世纪时,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影响,让人们将整个社会、甚至整个宇宙看成是一个“机械体”,也就是一个大机器,这在西方哲学中被称为“机体论”。机体论的后果是将人看成是冷冰冰的机器,从而导致人的异化。机械时代的人情感逐渐褪去,理性越来越占统治地位,最终引发了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为了消弭或者说平衡“机体论”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同《战马》一片中所反映的那样,人们诉诸于情感的注入,以此将异化的人转变为正常的人。与此同时,在西方哲学中世界观也改变了,从原来那样“世界是一机械体”转变为“世界是一有肌体”,有血有肉更为丰满。实际上,这是西方文明在“理性”与“感性”间的一次博弈。

 

    当代中国也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之中,在东部地区,特别是北上广等平台级城市,每一个生活在钢筋混凝土中的上班族们天天忙忙碌碌,仿佛被架在高速运转的机器上不得停歇。由于长时间只有工作压力而没有生活乐趣,人也就被异化成了各种零部件。面对这样“非人”的生活,人们不禁发出了“活着真没意思”的感慨。

 

http://s1/middle/40627f74tbb92a97e7e60&690

 

    与《战马》提供的“以情化理”的解决方案不同,在《雨果》一片中清晰的指出:如果世界是个大机器,那“我”就不可能是多余的,我一定有存在的理由。那么,我们再追问一下,我们存在的理由到底是什么呢?《雨果》回答说:一切事物都有使命,就连机器也一样,钟要报时,火车要带你去目的地,它们都在做着本职工作……也许人也是一样,如果你生活毫无目的,那就好像你坏了。透过梅里爱先生的遭遇,我们不难感悟到:一个人的存在,如果用一个较小的时间尺度去衡量的话很难找到他存在的理由;但是如果我们用一个较大的时间尺度去衡量的话这个问题也许就不是一个问题了。单看梅里爱先生从一个魔术师成为一个成功的电影制片人再破产成为火车站里一位玩具商,我们很难看到他存在的价值是什么;但是,就像《雨果》结尾处所表达的,将梅里爱放在整个电影发展史上来看,他存在的意义便凸显了出来。

 

    所以,《雨果》一片所带给我们的最大收获,便是回答了“在工业化时代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这一问题。一个人只有知道了他的使命是什么,他的生命才会充满活力,才是有价值的存在。应该说,《雨果》的回答是理性的(整部影片的色彩以暗蓝色为基调),《战马》的回答是感性的,谁对呢?我觉得都有道理,因为人不可能只有理性或者只有感性,一定是并存的。所以,机体论与肌体论也应该是并存的,只有合起来看才是可行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