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道抗战二三事
(2025-10-20 04:39:38)
《僧道抗战谣》
(文/毛生海)//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统一战线政策感召/
宗教僧道冒着生命,揭露日寇暴力恶行//
掩护抗日军政人员,为新四军带路探险/
保护祖国珍贵文物,为英烈虔诚作祈祷///
一、焦山大义藏国宝
江苏镇江焦山上,有一块号称“大字之祖”的国宝--《瘗鹤铭》碑。1937年冬,焦山定慧寺雪烦法师,为防日寇侵占镇江后抢掠此国宝,便在定慧寺僧人德峻的支持下,将国宝移藏至大雄宝殿后面偏僻的瓦碎砖堆中。
抗战胜利后,《瘗鹤铭》得以重见天下。定慧寺雪烦法师,在沦陷前想方设法将瘗鹤铭加以安藏,历经多年直至解放后,仍然历历在目。
二、茅山丹心护家园
茅山道院的道士汤念义、陶念忠等,怀着满腔悲愤参加了抗日武装。黎遇航,是茅山抗战中的一员,少年随父在茅山元符万宁宫出家,曾任中国道教协会会长。1938.6.13陈毅率领新四军第一支队,创建茅山抗日根据地。陈毅司令与黎遇航友好交往并肩作战,黎遇航被大家称为“抗日道长”。
1972.1.6毛主席亲临陈毅追悼会,提升了他的人生价值。黎遇航在《悼念陈毅不幸逝世》的诗里写道:“惊悉陈君去,含悲泪满胸。年华怀壮志,岁迈胜英雄。苦战沙场上,乐观艰险中。东西南北闯,射日建奇功。”
三、青灯不灭赤子心
江苏镇江宗教人士齐心护山河,在金山、焦山、茅山等名山古刹振臂祭忠魂。当年,抗日民主政府县长赵文豹,情有独钟。为了支持反“清乡”斗争,赵县长安排县政府军事科长马文钦隐蔽在庙里当“和尚”,颇有成效。
青灯古巷,难掩赤子之心;晨钟暮鼓,不辍报国之志。在民族存亡时刻,抗战烽火中的爱国宗教僧道人士以超脱世俗的身份,行护国卫民之大义宣告:“信仰的终极境界,从不是避世独善,而是慈悲之心,行勇毅之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