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玉庆治牙二三事
(2025-08-13 04:00:47)
老党员用半个世纪守护万千笑容,鲍玉庆在方寸对口腔间书写医者的坚守。下面,简述鲍玉庆治牙二三事。
一、初心在危难之中淬炼
1975年,鲍玉庆20岁就来镇江牙病防治所报到。当年,所长对小鲍语重心长地说:“牙医手里的不是工具,是病人的生活质量。”这份职业的重量,在一年后突如其来的灾难中变得无比清晰。
1976年唐山大地震,鲍玉庆随医疗队奔赴前线。他在日记本上写下誓言:“我是年轻人,我能吃苦。若有战,召必回,医之责也。”一个月的救援,鲍玉庆手上被器械磨出了茧子,却从未喊一声累。这种本能,比任何誓言都有力。
二、五十年磨一剑的专注
鲍玉庆对专业很专注,全身心投入牙齿修复领域。他常说:“镶牙看着简单,实质是门精细活。一颗假牙要贴合牙床弧度并兼顾咬合力与舒适度,还要考虑美观。差一毫米,病人可能就吃不了饭。”为了掌握材料特性,鲍玉庆把不同型号的假牙材料泡在水里、放在阳光下,观察变化-从不停步。
随着时代发展,口腔医学日新月异。多年来,鲍玉庆从不停步。1996年,他主导和同事合著《肽合金种植体修复前牙缺失研究》,深受内外欢迎。
三、诊室里的稳暖回响
鲍玉庆的诊室墙上,挂满锦旗。他总说:“医德高尚暖人心,医术精湛传四方。凡除牙患,务必细致耐心如亲人。”丹阳市民张先生的母亲,是鲍玉庆的老患者。他仔细研究了老人的病历,先与心内科医生调整抗凝药剂量,又制定了分阶段拔牙方案,直至圆满成功。
又有一位病情特殊者的女儿,她找到鲍玉庆说:“老人脾气暴躁而屡遭拒医,这次您给我父亲装吧,装不好不怪您。”鲍玉庆本着为病人着想的原则,制作了全口义齿,老人最终对“新牙齿”乐于接受,全家都开心满意。
四、老医生的坚守与牵挂
2005年,鲍玉庆正式退休,但人退心不退,他爽快地说:“我这辈子没别的爱好,就喜欢看病人镶好牙后露出的笑容。”从最初患者装一颗烤瓷牙要跑三四次,到现在一次就能完成取模、制作和安装,鲍玉庆见证了口腔医疗的飞速发展,
鲍玉庆对患者的叮嘱始终如一,他说:“不是现在看牙贵,而是不及时就诊则耽误了时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正如他所说:“牙齿虽小,连着的是病人的生活质量。你把每颗牙镶好,把每份真心捧出,人家一定能感觉到。”
(文/毛生海)
前一篇:海内外与丹南翼新闻两则
后一篇:南京与镇江新闻两则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