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扬中
(2025-06-09 04:31:38)
【按】2025.6.9京江晚报刊登钱吕军文章《民国时期的扬中》,摘录如下。
《辞海》(1979版)辞目注释:扬中,县名,在江苏南部长江中,县府址三茅镇。清末,置太平厅,1912年设太平县,1914年改名扬中县,1994年定名扬中市。
民国二十三年(1934)八月十八日,陶润金在《扬中民报》发表了《扬中农村社会概览》(简称“扬中概览”)调查报告。从扬中博物馆获得一批民国时期有关扬中的报刊、文牍史料(电子版),其中由陶润金1934年撰写的《扬中概览》,记述那时无论男女多穿棉布衣服+吃粥+住草房(另外瓦房约占5%),交通工具称“独轮车”。
陶润金调查报告由导语+十八个子项,记录了民国时期扬中的社会状况。这为后人了解研究民国时期的扬中历史,提供了一扇窗口。1934年,江苏农行办事员陶润金与时任扬中县长洪康燮合作创办训练班,《扬中概览》正是在此后写成的。记录了扬中人衣食住行+对扬中经济社会、农田水利、风俗文化等方面,人与物的积极投入。
陶润金记载,当时扬中“首次农业为主业,其次为手工业,又次为商业”。就手工业而言,有“竹匠、裁缝、泥水匠、织工等”,他们不仅在本岛,还走南闯北-奔赴上海、南京、宜兴、湖州等地。扬中,正是江苏及镇江“四千四万”精神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关于扬中的风俗文化,陶润金也做了仔细的考察,扬中人的起居-“黎明即起,既昏便息”。交往中,“亲戚以礼物,朋友以银圆”。曾任扬中县长的徐祖绳,1929年所写《扬中县县政概况》中写道:“扬邑地瘠民贫---惟习尚俭约,民情亦属顺良”。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今天的扬中已然旧貌换新颜,人们住有别墅,行有汽车,吃讲营养,穿要时尚,“幸福象花儿一样”。1991年,扬中县委政府的一份调查报告提醒,人们更要激励自己,建好“五个岛城”,用实干创造扬中更加美好的未来!
【附】《“民国时期的扬中”谣》(文/毛生海)
民国时期扬中调查报告,陶润金畅谈阔论扬中人/
调查报告从十八个方面,写《扬中农村社会概览》//
农田水利农业发展根本,扬中人衣食住行翔实信/
萧瑟秋风今又换了人间,实干创造扬中美好的未来///
前一篇:梦从校园到职场
后一篇:九十年前的“最后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