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梦疑难问题探索

(2025-04-15 04:36:01)
【按】自红学产生以来,人们就不断地探索《红楼梦》的疑难问题。下面,就著书人 彭昆仑之述予以刊登。
彭昆仑,镇江人,现年(2025)87岁。2004.6.18彭昆仑业已66岁,写于镇江市桃花山庄多晶斋的《红楼梦疑难问题探索》,由人民日报社出版,至今21年了。
这本书共30万字,它点燃了作者彭昆仑的热情。2004.6.19撰稿序人张耀善开启电脑不可替代的作用,他衷心希望彭昆仑不仅为《红楼梦》研究,更为我国的文化艺术和社会科学研究作出新的贡献。彭昆仑着力抓了以下六个方面。
1.当年(2004),百度及众多网站满屏幕都是“彭昆仑,你开心吧!”当时,彭昆仑扪心自问: 为什么全国那么多人关心我、爱护我呢?它似乎在命令我:必须克服一切困难,争取更大胜利!
2.在2000~2004年间,许多朋友和自己所在镇江市地震局同事均鼓励我多出书-此为社会喜爱。由此,大家的热情和善意,极大地触动了我,让我科学规划+不断进取,走好晚年生活之路。
3.当今,少数年轻人在红学研究中有“炒冷饭”的现象。它表明:炒冷饭=费神爬。不可否认,信息不畅的部分原因,则是缺乏各门类的优秀作品。
4.现在从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研究的队伍在扩大,这方面的著作甚少,尤其用系统论、电子计算机、创造思维学和科学技术等视角去研读《红楼梦》更是凤毛麟角。为此,从事交叉研究的探索者更是责任重大。
5.读者们对于既有科学性,又有趣味性的文章,总是比较青睐的。我在《科学之友》《镇江日报》《扬子晚报》与《红楼》《东西南北》等报刊杂志,种过“试验田”,颇得读者好评。对此,我无法掩饰心中的愉悦。
6.我探索的大小课题结局分为三类:经得起推敲而成功的为1/3,瑜瑕参半而一般化的为1/3,相当肤浅而要深入探索的为1/3。这六个方面如果能给初读者有一点帮助的话,这便是我最大的快慰。
【附】《红学谣》(文/毛生海)
红学钻研是个大课题,《红楼梦》却经得住折腾/
红学之迷颇具吸引力,“红楼梦数据库”上档次//
张耀善甚称赞彭昆仑,电脑那么大作用不可替代/
点燃热情+深入探索,古今如铁证如山载入史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访黄连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