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姓名面面观》序与后记
(2024-10-30 04:05:42)
《华夏姓名面面观》(簡称“华名观”)1987.6.15出版,由彭斯远作序;1949年出生的撰书者王泉根,作后记。下面,予以分述。
一、《华名观》序
1949.7.18王泉根出生于浙江曹娥江畔的章鎮,他38岁当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老师-出版了《华夏姓名面面观》。这是一本奇书,普普通通、簡簡单单、平平淡淡的姓名,在王泉根笔下令人大开眼界。
数十年间,除台湾、香港出版过有关姓名学的資料性著作外,还很少见到在理论阐述和从历史源流上加以系统研讨的姓名学专著。
两年间,王泉根《华名观》在《重庆日报》以及国內多家报刊连载,对增进讀者(尤其是青年讀者)的知识层面+对促进这门古老学问研究+对我国文化学等社会科学的求索,起到了积极作用。
王泉根曾給自己定了一条原则:既要注重学术思辨色彩,又要面向多层次讀者的視讀经驗,力求雅俗共賞。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付出了大量心血。古云:“处处留心皆学问。”王泉根的治学诀窍正在于此。
二、《华名观》后记
“根”的意识,在王家历代人心目中太深重了。王泉根一出生,祖父就給他定名“泉根”。泉者,水之源;根者,木之本。这个“王”姓又是怎么来的,寻根乃是人的一种天性。
在“寻根”的过程中,王泉根发现了“姓名学”--这一座“盘根错结”、“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仓庫。在这座仓庫里,他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确定方位的“根”。
兴之所至,目之所及,一路拾取,一路把玩---当王泉根女儿蕾蕾刚学会写“王”姓时,就纏住他问:“爸爸,为啥你姓“王”,媽媽姓“管”?我们一家人为什么要有两个姓啊?”
蕾蕾讀小学了,她又纏住爸问:“为什么我们姓“王”,爺爺及爺爺的爺爺也姓“王”?”王泉根又被问住了。“树高千丈叶落归根”,38岁的王泉根已经领悟到了这个“根”的含义--华夏文化,你的枝、叶、根,终生拥抱,终生求索......
前一篇:金屬领軍企业与全真光“变”“褪”
后一篇:航天与登月新聞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