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问自答四题
(2024-04-12 03:30:30)
今天,我(毛生海)自问自答四题,簡述如下。
01.自觉忙录:不累。
问:多年来,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答:多年来,我的收获还是挺多的。相较于其他,忙录在于写作。从当兵写报道,到退伍后当秘书写领导讲话稿,再至退休后忙“网作”,可謂自得其乐。
应该说,我文字工作起步不晚-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就启动了。之初,往往注重写作的“工具”屬性-偏向于“工具化”。
问:除成绩外,有遗憾吗?
答:讲遗憾,就是有时感觉有点“累”。毕竟所做的亊具有一定的开拓性,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与某些既定制度和規则产生摩擦,从而在客观上觉得累,这就是“写作成本”。
02.写作的“专业感”
问:这么多年,写作的学术生态-有哪些不同点?
答:近些年,我取得的进步有目共睹。我认为,拥有一种“专业感”,但相较于更强更高者-仍須更上一层樓。2005年上网至今近20年了,方知人文社会科学虽然带有“科学”标簽,也会运用大量的科学方法,但其价值却在于視角、观点和分析手法。
问:应该如何提升写作的这种“专业感”?
答:这个问题的解答并非一概而论,自我感觉有三点需要把握:一是要着重质量和学术的个性发展,二是请交接人与学问俱佳者帮助进行学术把关,三是不将课题和任何名号作为学术考核的标准。
03.努力获得內心的自由
问:希望用后半生为年轻人營造什么样的“自由环境”?
答:据我观察,所謂“自由环境“-更多凭借的是,与网络阅客日常交流时所贏得的学术口碑-此乃后半生的期望与追求。
04.打造一支“土”的研究队伍
问:一支理想的学术研究队伍应该是怎样的?
答:我认为,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需要关注的共同点是,其研究成果要能在国际权威的期刊杂志上或者由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出版社出版。
从这个角度上说,所需要的一支最”土“写作队伍-能够深耕我国的国情,掌握在相关领域的话語权,将其研究成果-用洪亮的声音传播到国际空间。我曾在年轻时大量学习数理化,除基本功外,进而从”理学“到”心学“转型且并舉,便是自己的学术人格。
前一篇:母亲与失去37年的女儿团聚了
后一篇:谭裕金給尚友海英的一封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