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的烦恼
(2023-12-06 05:08:00)
约翰-歌德(1749.8.28~1832.3.22),享年83岁。1774年,年仅25岁的歌德出版了中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簡称《维特》)。鑒于主人公维特经历不幸的恋爱与社会遭遇,历经四次出逃,不妨称这部书为"青年维特碰壁逃亡记"......
第一次出逃
为了摆脫旧日生活的烦恼,维特来到一个陌生的小城,投身在美丽大自然的怀抱中。维特觉得好像进了“天国”,而在一次舞会上-一见钟情的绿蒂,他就自认是“天国”中的“天使”。可叹的是,绿蒂的未婚夫回来后-维特便从幻想的“天国”中摔到了地上。
第二次出逃
维特逃出已经失去的“乐园”,第二次有机遇到了一个公使馆当秘书,一开始从实际工作中得到了一些慰藉。第二年春天,维特应邀到c伯爵家做客,席上一班傲慢顽固的贵族-对他这个市民阶級的青年大为不满,伯爵只好催维特离去。此亊立即成了全城“丑聞”,使维特如在“苦役船”上一般难受。
第三次出逃
隔一年之后,因在社会上四处碰壁而心灰意懶的维特又逃回到了绿蒂身边。不过,此时绿蒂已婚=维特再次失去“乐园”。这个村上,维特与全村老小十分珍爱的两株胡桃树,也被贪财的村长伙同其新主人砍掉了......维特从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话里悟出:所謂“幸福”,只有在疯子的头脑里。
第四次出逃
维特越来越狂热地恋慕着梦中的绿蒂,这无异于飲鸩止渴。残冬到了,维特深感自己成了世界上多余的人,便怀着痛苦与愤懑的心情最后一次出逃。他对现实生活已经絶望,唯有逃向“黑暗和混沌”,逃向了死亡,因为--“别无他途”!
从一定意义上讲,《维特》反映了十八世紀資产阶級所感到的狼狈和痛苦。在欧洲大陸各国中,德国局面最糟糕。《维特》一问世,当即风蘼了德国和整个西欧。
1922年,中国出版了郭沫若译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同样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维特》在我国广为流传,也主要因为“五四”运动时期与德国“狂飙突进”运动时期有不少类似之处。
前一篇:自找“听劝”方能“破圈”
后一篇:扬子江中的“光伏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