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党建工作的好帮手
(2023-10-16 05:35:42)
学而思则写。回顾与《创新》的结缘,让我收获了诸如:团中央、中国作家协会举办的第二届志愿文学(散文类)一等奖,镇江市委宣传部组织的“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征文大赛三等奖,市资规系统组织的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学用新思想”主题读书三等奖等,还有学习心得类文章在“学习强国”平台发表,由此给我信心和鞭策。下面,简述四点。
一、《创新》是我“仰视”的期刊
从在乡镇党政办到区级部门工作,我一直被《创新》高质量的版面、权威性的观点,以及具有丰富基层实践经验的文章吸引。
现在,《创新》和公众号-已经成为支部党员学习的重要载体,我们月月学、日日新。自从单位有了阅览室,《创新》就放在第一排“c位”。
二、《创新》是党支部书记好帮手
多年来,《创新》上的文章分类而阅:1.“新论”作为领学材料2.“特别关注”让格局升华3.“聚焦”与“解读”与时政同频共振4.“学思践悟”作为主体教育重要参考资料5.“基层风景线”从中向身边榜样和先进单位学习。
三、《创新》是支部党建的启明灯
2020年疫情期间,我们与大家携手-冲锋在第一线。我模仿《创新》上的文章,编写了“微党课”。后来,“微党课”被选送到江苏省平台交流。
党支部借鉴《创新》的探索,采取“上门帮办”“容缺办理”“服务提醒”等暖企行动,帮助服务对象解决实际困难。目前,已整合成“项目帮办-自然行”活动。应该说,这些都得益于对《创新》杂志的学习和应用。
四、《创新》是党员思政的活教材
《创新》刊载的文章,上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下到乡镇、基层社区和普通党员工作实践。从而,既看得见,也摸得着。
《创新》以先进人物引领,列举三例:(1)时代楷模赵亚夫(2)果树医生糜林(3)“新农人”魏巧,这些活跃在城乡大地上的“三农”专家,一直是我们基层党员开展思想政治学习教育的活教材。
.............................................................(作者韦一,镇江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丹徒分局主任)
前一篇:镇师学籍五十年,金坛聚会情更深
后一篇:世界“艺术指针”拨到“上海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