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毕业生脱下“长衫”与换上“短衣”之述

(2023-04-21 04:05:53)
当下,一些大学生“读书人”不想当孔乙己脱下“长衫”,而想随时换上“短衣”。这表明,部分年轻人放不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优越感。实际上,魯迅笔下-孔乙己之所以陷入生活的困境,不是因为读书,而是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不愿意依靠劳动改变自身的处境。“长衫”是衣服,更是心头枷锁。一时的困难不等于一生的失败,未来属于-寄希望予青年。下面,从四个角度予以分析。
01.工资和受教育程度明显正相关。2023年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将达1158万,同比上年增加82万人,就业压力可想而知。据悉,美国20世纪的教育工资溢价相当可观,1915年经大学教育可让个人的收入提高11%。中国也与此类似,以北京大学为例-2021年博士、硕士、本科生月薪分别为14823元、10113元、5825元。由此可见,中国大学毕业生工资溢价,其回报也是很高的。当然,个人层面平均数,可能掩盖不少问题。
02.沉没成本导致大学生不愿脱下“长衫”。对于一些大学生“读书人”来说,之所以不愿就业(包括考研与考公),原因在于他们原先对教育投资回报的预期落空了。中国家庭将小孩从小养育大-再培育到大学毕业,成本分别为48.5万元、62.7万元,两笔相减得知后者多了14万元。从理性角度来说,一个大学生等到他(她)毕业的时候,上述14万元的投资支出就成为“沉没成本”了。
03.社会激励机制让大学生更难脱下“长衫”。现在,一些大学毕业生-之所以难以脱下“长衫”,可能面临着与《儒林外史》中范进类似的沉没困境,尤其是当他们把希望寄托在“考公”上岸的情况下。近日,一位“失意书生”的苦闷自嘲登上热搜,引来大量年轻人的共鸣。有人感慨道:“少年不懂孔乙己,读懂已是书中人。“微博上,用“孔乙己的长衫”做昵称,用户达数万多个。
04.大学生毕业“无业”则误导前程。近年來,有的地方“不孝有三,无编为大”。有人将“考公上岸”类比科举制度下的“中举”,两者是有某种相似之处。企业家曹德旺指出,大学生不就业“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如果大学毕业后不断“考研”“考公”,就会以致许多人越来越脱不下“長衫”。在个人层面,这会给个人带来非常大的损失;在宏观层面,当然会导致人才资源浪费、创新活力下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