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吃”方式迥异的年代
(2023-01-09 03:13:51)
古语说:“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人们就因为这个“吃”字,而生生不息,日日劳作。下面,简述三个“吃”方式迥异的年代。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吃啥没啥
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当家作了主人,生产的积极性得到提高,人们口粮每年也只分到三四百斤。
在1959~1962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人们只能以“瓜菜”果腹,乃致以“野菜”和“增粮法”充饥。
之后,粮食产量有所提升:黄河流域达250公斤/亩,江南地区达400公斤/亩。那时,有一句順口流:衣着蓝绿两色服,吃饭瓜菜不果腹,住的全是小平房,坐自行車外出吃香。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有啥吃啥
解决吃饭问题,是人们生存的第一要务。不过,风调雨顺-丰收了,方能有啥吃啥。有一首詩入木三分:红日巡天过午迟,腹中虚实自家知;人生一饱非难事,仅在风调雨顺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有了长足进步。当然,也只能维持在“有啥吃啥”的初步温饱水平上。
20世纪九十年代,人们吃得更好了。善于经营的家庭-吃細糧占比較大,蔬菜也丰富起來。
------进入21新世纪以来:吃啥有啥
进入21世纪九十年代,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是:“穿得要高档,住得要寬敞,吃得讲营养,外出喇叭响。”
如今,人们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妥”。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和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
人们好东西吃多了,又想方设法-吃粗粮+挖野菜了,成了餐桌上健康食品。大家想吃啥吃啥,市场应有尽有,老百姓的生活温饱而幸福。
前一篇:“0”与“零”的同异之釋
后一篇:南昌--中医药科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