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鎮中与一中二則“旧闻翻新”

(2022-11-11 04:40:26)
镇江中学(简称“镇中”)与镇江第一中学(简称“一中”),两个校史各有千秋。镇中从“南泠”到“镇中”跨越三个世纪,一中从“三三制”改“五年一贯制”奔了数年,二则“旧闻换新”-历历在目、日日激人。下面,予以摘录。
一、镇中创建校训“一切为了民族”
1892年秋,镇江知府王仁堪在紧邻府衙的地方-创办了“南泠学舍”(书院),百卅“镇中”由此启程。学舍取名“南泠”-暗喻治学要领在于:其一,南泠水-探本求源、探骊得珠;其二,至第11任校长任中敏-面临九一八事变,提炼了镇中百年校训:“一切为了民族”。
校训即校魂,无论一所学校还是一个人,必须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在新征程上,不断为之注入“保鲜内涵”,进一步致力于完善“一切为了民族”的镇中精神谱系。
清华大学原校长、教育部原部长蒋南翔在镇中就读时,校长正是“一切为了民族”校训创建者任中敏。漫漫百卅-年复一年,从镇中走出了11位院士,其中有蒋南翔、于猗这样的“人材高峰”,还有稽钧生、韩陈其等人共同构成的“人材高原”。他们冲天再高,根系母校;走得再远,总有起点。
二、一中创新学制由“三三制”改为“五年一贯制”
1960年7月,一中在镇江全市统一命题毕业考试中-录取新生。当年,为衔接“三三制”之后“五年一贯制”新制,特地更换新教材。那时,分普中与新中。一中“新一丁”班-聚集着来自镇江城区、郊区和丹徒县优秀小学毕业生。不过,奔了数年,“五年一贯制”又重回“三三制”了。
在地处大学山的一中,“新一丁”红领巾合唱队唱起:“我是大学山的大改班,我们是教改的先锋......”大家都为能进入“大改班”而自豪。普与新之别在于:一是数学后者加深了,二是外语后者提前了。
就外语教学而言,普班初中不学外语,而大改班初一起就学外语了。读说领先的外语教学,让新生们充满了学习的乐趣。学校还配备了当时较好的留声机和配套教材唱片,让学生得以掌握准确的发音-欣赏课文朗读。
“旧闻翻新”,是传统媒体寻求出路的重要方式。镇中出于精心策划和组织,“旧闻”被赋予深入发掘和拓展的价值;一中通过精心设计,从新闻中找到“新闻点”。从而,展现旧闻历历在目,新闻日日激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