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第一刊《讀者》失落了嗎?
(2022-09-17 05:02:08)
数字不会撒谎,《讀者》曾拥有“亚洲第一刊”美譽。世紀之交前后,创刊20余年的《讀者》杂志平均月发行量超400万册,其中2006年4月突破千万册。《讀者》的辉煌背后,一个新的阅讀时代悄然来临-《讀者》失落了嗎?下面,簡述《讀者》这本国民杂志的传奇之旅。
《讀者文摘》创刊于1981年,借鑒了创刊于1922年的美国《讀者文摘》。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质朴、真诚、热烈、包容,就像一场昏睡过后醒来的-自然也带着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某种气质,席卷了全体中国人。
亊实上,补课式的启蒙阅讀,不只是大学生、学者、詩人们的特权,也是普通人实实在在的需求。1980年,甘肃人民出版社总编曹克己与鄭元绪、胡亚权两个年轻人-跑遍了兰州的书摊报亭,翻阅了市面上并不丰富的报刊,从而最终决定:办一本丰富的文摘,定名《讀者文摘》-后改名为《讀者》。
办刊方针:“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闊眼界”。“深刻”,从来都不是《讀者》40多年的追求,让人看得明白、看得愉悅-才是它应具有的风格。今天,再翻阅第一期《讀者文摘》目录,其拥有健康保健、育儿知识、社会新聞、文学音乐,可謂无所不包。
从更高的視角来看,纸质刊物的式微-就像电視、报纸、广播的式微一样,是正常的媒介生态更替。2009年,美国人申请破产-告别了《讀者文摘》那本陪伴他们一个世紀的名刊。由此,中国人也可以溫情的姿态謙待《讀者》半月刊。
如今的年轻人无法理解40年前-社会信息匮乏、阅讀趣味浓,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世界挺有想象,因而当初《讀者》的拥趸们-对此老刊物怀有“敌意”的一些年轻人一时难以理解。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美国《讀者文摘》主编逼中国《讀者文摘》停用同名,随即1993年第7期更名为《讀者》。1998年,《讀者》又在这个大洋彼岸的师傅兼对手的异议下,把英文刊名标识-由“readers”改为汉語拼音"duzhe"。
2020.8.17“亚洲第一刊”《讀者》联合微软、英特尔-共同研发推出的高端商务办公平板dz108在兰州举行首发式。这标志着《讀者》面对当下“互联网阅讀”-冲击“纸品阅讀”大趋勢,“探路”新媒体转型的篇章翻开了新途径。
在漸行漸远的《讀者》们身后,留下的不只是依依惜别的揮手致意,还有绵绵不断的争吵余音。目前,整个中国,超过百万册发行量的杂志只剩下10本,其中颇有名气的3本是《讀者》《青年文摘》《意林》,《讀者》每期的发行量当下还能超过百万册。可见,屬于杂志的时代漸漸老去,但知识永远年轻。
前一篇:“示弱自强”才是真君子
后一篇:作为慈善家的赛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