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季:造火箭的百岁元勋
(2022-09-11 03:20:06)
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及其后的气象火箭、生物火箭、高空試驗火箭、長征一号运载火箭、核試驗取样火箭,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神舟飞船......这些中国航天的响亮名字背后,都有王希季的身影。下面,就现已101岁的“两彈一星”元勋中最年長的王希季院士-予以注释。
------梁园虽好,非久留之乡
1938年,祖籍大理、生在昆明的王希季-考入了西南联大。抗战结束后,他20岁就成了工程师。虽然日寇被赶出中国,但他不愿意成为国民党的內战帮凶。王希季作为工程师,逐步发现中国工业基础太落后了,于是赴美国深造。由于尽力用功,他很快拿到了硕士学位。
王希季正当攻讀博士时,他从《纽約时报》看到两张照片:一张是解放軍为防止扰民而露宿上海街头,另一张是新中国成立时天安门的宏大场面:中国人站起来了!于是,他謝絶了美方挽留-踏上了回国征程。恰巧,在邮轮上先见到西南联大教授、数学家华罗庚,后在途经香港时又见到从英国归来的地质学家李四光,他倆都说:“梁园虽好,非久留之乡。”
------搞工程,只有满分和零分
王希季回国后,调动过机械、动力、燃料等岗位......他说:“学问到了一定程度,不分学科,甚至不分文理,都是相通的。”
王希季在艰苦条件下,弯路没有少走。不过,“工业救国-强国”,既是他的理想抱负,也是他攻克每一门学科的法宝。
1958年,王希季赴新成立的上海机电设计院担负重任。这里,工作高度机密-是搞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单位。王希季明白:“搞工程如果有缺陷,那工程就是零。”当过工人的他-常下车间,与工友打成一片,有效提升了元器件的生产工艺。
------坚持正确意见,不能算“固执”
干部考核时,对王希季的评价颇有争议,组织的考核意见:先是一大堆优点,后是一个缺点-“固执”。王希季则自我认可-令人感慨:“坚持正确意见,不能算固执。”
在很多问题上,王希季是“少数派”、“独自派”。当王总第一次提出-在返回式卫星上試驗一种新型国产彩色胶片时,不少人表示“太冒险”,而他则认为这个险“值得冒”。他亲自到厂里仔細+巧妙运作,最终彩色胶片运用成功了。
有一次,王希季提出:卫星总裝測試完毕-出厂前要进行整星振动試驗,有人担心这样做-会把正样卫星振坏。王总说,即便振坏-也未必是坏亊,因为总比上天时振坏要强。后来,这个試驗被普遍运用。
王希季眼光也很長远,他90多岁时与多名两院院士-共同完成《空间太阳能电站发展預测和对策研究》,提到中国将在2040年建成商业性的空间太阳能电站。
年过百岁-青春未逝,他的目光超越了人生的長度-投向了无尽的未来,这就是王希季。
后一篇:台湾楹联的中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