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养殖--渔业的“顶梁柱”
(2022-03-23 05:37:20)《辞海》解釋:1.“淡水魚类”指的是,终生栖息于淡水中的魚类,如青魚、草魚、鲢、鲫、鲤等。2.“海洋魚类”指的是,成对的偶鳍与不成对的奇鳍,約有1.2万种,常见的是-黃花魚、带魚、龙利魚、三文魚、沙丁魚等。
在渔业大产业中,淡水养殖的水产品占77%,海水养殖的水产品占23%。出于欧美日等海洋强国重视,海洋开发和保护-海洋相关项目(“海水养殖”)和資源远多于淡水相关项目。世界渔业中心指出,淡水养殖的水产品产量将繼续增加-成为未来人类最主要的水产品来源。
学术界通常认为,淡水养殖的发展受淡水、土地等資源限制-而海水养殖的空间几乎不受限制。研究表明,淡水养殖与海水养殖二者都存在类似的資源限制:前者主要源于生产环节,后者依赖于饵料投喂,两者并无明显区别。其实,淡水养殖仍可进一步挖掘生产潜力-增加集約化水平,从而生产更多的淡水产品。
与海洋养殖相比,淡水养殖具有比较优勢。淡水养殖魚类多为低營养級的滤食性和杂食性魚类,其人工繁殖难度低-对低溶解氧气和富營养化水体的适应能力强,仅需要簡单的技术和设备-便可进行养殖生产。近二三十年来,发达国家的水产品消費量-基本保持穩定,而发展中国家的水产品消費快速增加-中国淡水养殖已占较大比重。水产养殖中投入的人才和資源,需要在淡水养殖和海洋养殖之间-实现更好的平衡,以保障全球粮食安全。
《中国科学报》一篇论文指出,与海水养殖在全球水产养殖政策的议程中受到广泛关注相比-淡水养殖的重要性和潜力却被国际主流学术界忽视。目前,淡水养殖领域-急需更多科研力量等資源加大投入。要学习挪威模式-科研与生产方面有机结合,使淡水养殖的生产与经济效率-成为全球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