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区巩华城(1)扶京门

标签:
旅游文化 |
昌平区沙河镇巩华城,建于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是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建的一座行宫,名“沙河店行宫”。正统元年(1436年)行宫被水冲毁。嘉靖十六年(1537年)明世宗朱厚熜驻沙河,礼部尚书严嵩奏请修建行宫,驻兵防卫,嘉靖十七年动工修建,嘉靖十九年完工,明世宗赐名“巩华城”。巩华城呈方形,边长1000米,城高10米,是集驻防、经贸于一体的京北重镇。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清廷武备院利用这座行宫设“擀毡局”,专门制作供皇室和清军使用的毡子。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将巩华城洗劫一空。1932年巩华城被民国政府拆除变卖。1937年日本侵略者为了报复巩华城中的义和团抵抗,用火炮将巩华城的城墙和城门轰塌,举火焚烧了城中的官衙公署。抗日战争胜利后,巩华城成为废墟。
复建的巩华城有南城门及瓮城和北城门及瓮城。南城门是三门洞,南侧嵌有“巩华城”石匾,有马道,东西连接巩华城城墙。瓮城东、西、南各有一座闸门,其中南闸门洞上方嵌有“扶京门”石匾。西闸门洞边墙上挂有巩华城介绍标牌。
巩华城遗址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