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公园(1)勤政殿

标签:
旅游文化 |
北京的三山五园,三山是香山,万寿山,玉泉山,五园有万寿山清漪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圆明园、畅春园。三山五园是清代皇帝在北京西郊建皇家行宫的总称,始建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兴盛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但清咸丰十年(1860年)和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两次遭到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损毁。
静宜园是清乾隆十年(1745年)在香山建造的皇家行宫,乾隆钦定名“静宜园”。清咸丰十年(1860年)和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同样被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损毁。民国元年(1912年)蒙古喀喇沁王的福晋善珅和淑仲女士在静宜园创办了静宜女校,民国二年(1913年)天主教人士英华(英敛之,淑仲的丈夫)在静宜园创办为教育天主教教徒的辅仁社(辅仁大学的前身),民国九年(1920年)曾任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的熊希龄在静宜园设立香山慈幼院。建国前夕,党中央在静宜园办公。解放后北京市政府对静宜园进行了复建,1956年更名“香山公园”,并对公众开放。
香山公园东宫门是原静宜园的正门,坐西朝东,门前有两个石狮,门牌“香山公园”由郭沫若题写。东宫门后是“钟灵毓秀、香远益清”牌楼,牌楼两侧的影壁墙上挂有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静宜园(香山)”标牌,牌楼后是月牙河和石拱桥,过了桥就是勤政殿了。
勤政殿是乾隆钦定静宜园二十八景(内垣二十景:勤政殿、丽瞩楼、绿云舫、虚朗斋、璎珞岩、翠微亭、青未了、驯鹿坡、蟾蜍峰、栖云楼、知乐濠、香山寺、听法松、来青轩、唳霜皋、香岩室、霞标蹬、玉乳泉、绚秋林、雨香馆,外垣八景:晞阳阿、芙蓉坪、香雾窟、栖月崖、重翠崦、玉华岫、森玉笏、隔云钟)之第一景,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是乾隆在静宜园朝政的地方(乾隆在静宜园理政的地方是致远斋)。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仅存殿基,香山公园于2002年在原址上复建,2003年建成并对公众开放。勤政殿悬挂乾隆御笔满汉金字匾额“勤政殿”,殿内有乾隆御笔的“与和气游”横匾和皇帝的銮金宝座,殿前摆放四个铜鼎香炉,殿后是假山。

牌楼

牌楼

勤政殿


北配殿

南配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