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艾君衡言
艾君衡言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201
  • 关注人气:10,98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自己的方式过好传统的春节

(2009-01-21 21:48:08)
标签:

文化

中国年

艾君

春节民俗

民俗研究

传统文化保护

贺岁书

牛年习俗

分类: 文化纵横

以自己的方式过好传统的春节

以自己的方式过好传统的春节

如何过一个现代的春节?尽管民俗学家、社会学家的观点各异,以复古心态主张完全恢复传统过年的习俗有之,以开放心里主张以现代人的习俗过自己的春节有之......无论如何争论,在对待春节期间的习俗上,笔者向来倡导和坚持以“先进的文化”为基点,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吸收”、“与时俱进”的继承思维,在追求“吉祥、平安、喜庆、团圆”的春节习俗理念前提下,“用我自己的方式过好我的春节”

以自己的方式过好传统的春节

 

我的春节我来过

春节期间新旧习俗对比

以自己的方式过好传统的春节

艾君/文 

    “过大年,放鞭炮;穿新衣,戴新帽。走东家,串西家,家家户户热闹闹……”这首民谣反应了过年的一些节日期间的民间习俗,也刻画出人们,尤其是少年儿童对春节的渴望。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新的一年春天的到来,人们将告别寒冷单调的冬季,迎接生机盎然的春天。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中华儿女、炎黄子孙全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例如: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年画、守岁、爆竹、拜年等春节习俗,也有蒸年糕、包饺子等过年食俗。从远古到今天,人们的进步不是固守已有的传统,而是变革传统。尽管进入21世纪后,人们过春节更多地追求的是自由、快乐、奔放和自然,但追求“吉祥、平安、喜庆、团圆”的春节理念没有变。

如何过一个现代的春节?尽管民俗学家、社会学家的观点各异,以复古心态主张完全恢复传统过年的习俗有之,以开放心里主张以现代人的习俗过自己的春节有之......无论如何争论,春节里,追求“吉祥、平安、喜庆、团圆”的春节理念没有变。

笔者向来倡导,作为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最具魅力的传统节日,我们保护的是它的概念,继承发展的是它的理念。因此,在对待春节期间的习俗上,笔者向来倡导和坚持以“先进的文化”为基点,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吸收”、“与时俱进”的继承思维,在追求“吉祥、平安、喜庆、团圆”的春节习俗理念前提下,“用我自己的方式过好我的春节”。

进入现代社会后,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人们对生活习俗需求不同和人的价值趋向意识的变迁,“我用我的方式过年”成为现代人过年的心理和意识最切合实际的需求。

以自己的方式过好传统的春节

以下选录《解放日报》记者徐蓓2008年采访艾君所编发的稿件,此文比较详细地叙述了“春节期间,传统过年习俗与现代人的过年习俗”。此文刊发在2008-02-07解放日报周末版

 见本博:这些风俗,让年味浓起来 (2008-02-09 07:31:38)

 

 

以自己的方式过好传统的春节

以自己的方式过好传统的春节

关于我国首部贺岁书《中国年》的相关报道

出版时间2005年

中华图书报:用自己的方式过春节我国首部贺岁书《中国年》将面世 2005-01-07 10:26:00

中青报:我国首部贺岁书《中国年》将面世 2005-01-04 17:14:00

 新华社:我国首部贺岁书《中国年》将面世

贺岁书将面市开开心心过大年_新闻中心_新浪网

 

民俗学家指出,不能“挂羊头卖狗肉”

2005年01月16日19:23 红网

  红网长沙1月16日讯(记者洪湾)元旦前后已经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我国首部以春节新习俗为主题的贺岁书《中国年》”缘何迟迟没面世?记者最近从中国建材出版社获悉,该书已经装订完毕,初定在春节前8天左右全面上市。出版社解释,该书迟迟不上市的原因是为读者着想,春节喜庆之日,避免上当买盗版。

  现如今“贺岁片”不少,“贺岁书”今年也有人在尝试,但《中国年》一书为何会引起人们、尤其是民俗界的瞩目呢?

  据中国乡土艺术协会民俗委员会副会长、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该书主编艾君介绍,以往出版旧时春节习俗的书不少,从一定意义上说,那些书也算是“贺岁书”,无非过去出版界、传媒界没有给以加冠。而这本《中国年》一书,所不同的就是以现代春节新习俗为主,出版社并且给以加上了“我国首部春节新习俗贺岁书”的桂冠出版宣传。

  艾君先生说,现如今因为怀旧心态,研究旧时民俗者多,投身新民俗研究者几乎为零,反应新民俗的文章也少的可怜。这与与时俱进的新时代是不相符的。民俗文化反应了人们对时代的审美、生活和心理需求,如果不重视新民俗、现代民俗的研究,又如何去发现人们的心理、生活和文化需求呢?又如何去针对性引导和进行人性管理呢?又如何去发展人类文化文明呢?《中国年》一书可能是我国第一部涉猎现代新民俗理念和吉祥生活的民间文化作品,引起注目是自然的。

  现如今“贺岁”不是金字招牌,“贺岁片”、“贺岁币”、“贺岁画”等已司空见惯,而“贺岁书”又成今年出版界一大热点。譬如,《天下有贼》一书也在爆炒中。那么是不是为春节出版书就叫“贺岁书”呢?传统观念“贺岁”内涵又是什么呢?

  身为民间文艺家的艾君先生介绍说,对于“贺岁”作品,我国传统民俗与西方理解是不同的,我国民俗界与影视界的观念也是有区别的。

  他说,在演艺界“炒作贺岁”实际传承的是西方“贺岁理念”。他们把贺岁片归纳于三种类型,即“类型说”、“档期说”和“模糊说”。所谓类型说,就是认为“贺岁片是一种喜剧类型片”的观点。所谓档期说,就是认为“贺岁片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过是在春节档期放映的影片而已”的观点。所谓模糊说,就是既不完全赞成类型说,也不完全赞成档期说,也没有明确反对这两种观点提出自己观点。

  而在我国民俗界,更注重的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挖掘。简言之“贺岁”就是庆贺岁末。查阅《现代汉语词典》,“贺”的含义是“庆贺”,“岁”的含义是“年”,“贺岁”也就是表示“庆贺(新)年”。既然是“贺岁”文化,那么他的内容和故事一定与祝贺新年、春节等有关,中国的贺岁文化是春节文化的特有产物,不容盲目更改,更不能“挂羊头卖狗肉”。从民间文化的事件、风情和民间生活去发现和追溯看“贺岁”作品也是有民间来源的。旧时我国的梨园有个传统,每逢年关岁末,必会聚合大帮名角儿唱一出大戏,内容都是与春节关联的吉祥喜闹类,各位角儿都使出看家的本领。演出目的就是感谢观众多年的厚爱,与义演无异。可见传统的“贺岁”作品也是有标准:一是主题以喜庆吉祥为主,为节日里图个吉利;二是内容与过年有关;三是目的主要是酬谢观众厚爱。

  那么《中国年》一书是怎样的作品呢?为何也冠上“贺岁”呢?

  艾君先生介绍说,“我用我的方式来过我自己喜欢的年”是进入21世纪后人们对过年的意识变革,这是《中国年》一书编写的主体思路。《中国年》不仅叙述了旧时的春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融入的无限留恋、回味和憧憬,也阐明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现在过春节的方式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以传统与现代对比的写法,告诉你现代人过春节的思维方略,让你的春节每年都是新的。并阐述了在现代的春节如何体现出人们对吉祥、团圆的愿望;现代的春节如何玩得开心、吃得满意;现代的春节如何去完美打扮自我等等,同时启发你如何更好地以自己的方法策划出一个你希望拥有的幸福愉快的春节。可以说,是一部涉猎内容广泛,集知识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于一体,过节以及度假的参考读物。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年》打“贺岁”文化品牌是恰如其分的。

  他说,“贺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特殊文化品牌,应好好珍惜,不能“挂羊头卖狗肉”。炒作“贺岁”可以,不过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把春节出版的作品都堪称“贺岁”,这是创作、制作方的投机心理,只顾打出“贺岁”的牌子,其实并不具备贺岁的品质,甚至损坏了“贺岁”的品牌。这将形成一种很不健康的文化市场环境,不利于整个“贺岁”文化市场的发展。

  《中国年》一书紧紧围绕春节吃、喝、玩、乐进行构思设计,勾勒出过年总在与欢乐相连,过年总在和幸福吉祥对接,过年总在折射出时代的影子,过年总是反映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带着人们走进时空隧道,回首过去,瞻望未来的……书中用一些想象和智慧,带我们玩出无限创意,而愿望和希冀追求的是吉祥、平安、团圆;玩的方式就是我开心、我高兴、我愿意。这些答案在《中国年》里都能得到完美解释。(稿源:红网)(作者:洪湾)(编辑:申晓霞)

 

 福州晚报

中国乡镇企业报】

以自己的方式过好传统的春节

[附]艾君关于如何过好现代春节的一组往日的文章 

中国年,没有变味的变中的传统节日 (2008-02-06 06:01:27)

这些风俗,让年味浓起来 (2008-02-09 07:31:38)

【中国年】:今年的春节你想怎样过 (2007-02-17 01:47:12)

【中国年】:新旧对比过年方式变味了 (2007-02-17 00:53:48)

【中国年】:让你的春节每年都新 (2007-02-17 00:45:36)

【中国年】:现代人过年的意识变革 (2007-02-17 00:29:57)

●元旦是中西合璧的民俗节日 (2006-12-30 00:26:14)

元旦习俗在世界各国并非通用 (2006-12-29 23:11:2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