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年】:新旧对比过年方式变味了

(2007-02-17 00:53:48)
标签:

文化

中国年

艾君

春节习俗

民俗研究

传统文化保护

贺岁书

鼠年民俗

文化研究

分类: 文化纵横

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人们一种浓得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淳厚的味。无论方式怎么变化,它追求团圆、享受亲情的本质都不会改变......

 

中国年】:新旧对比过年方式变味了

 艾君/文

 

“过大年,放鞭炮;穿新衣,戴新帽。走东家,串西家,家家户户热闹闹……”这首民谣反应了过年的一些节日期间的民间习俗,也刻画出人们尤其是少年儿童对春节的渴望。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着新的一年春天的到来。人们将告别寒冷单调的冬季,迎接生机盎然的春天。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中华儿女、炎黄子孙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例如: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守岁、放爆竹、拜年等春节习俗,也有蒸年糕、包饺子等过年食俗。从远古到今天,人们的进步不是固守已有的传统,而是变革传统。进入21世纪后,人们过春节更多地追求的是自由、快乐、奔放和自然。

人们的怀旧心理,常常会留恋旧时的春节,就像一个人长大后总会留恋小时候母亲做得饭菜最好吃一样。

 

 

“春节”,汉代指立春这一天,南北朝指整个春季,到了近代才指正月初一。它是我国历史最悠久、活动内容最丰富、礼仪最隆重、场景最壮观、食品最精致的一个传统节日,全国56个民族中的53个(除去藏族、白族、傣族)都要举行盛大的家宴或族宴庆贺,故又称“元日大庆宴”。

那么古代人是怎样过年的呢?我们先来听听这首“年节歌”——

二十三祭灶天,

二十四写对联,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割年肉,

…… ……

初一初二磕头儿,

初三初四耍球儿,

初五初六跳猴儿,

…… ……

“过个大年,忙乱半年”,古人从腊月开始忙“年事”,一直到过了元宵节,年才算是过完了。

过年要放爆竹,爆竹最初是巫术的一种工具,作用是驱避妖魔鬼怪。最初的爆竹并不是像现在的鞭炮,而是真正的竹子,即焚烧竹子,发出噼叭之声,惊吓鬼怪。屠苏即屠苏酒,意为杜绝鬼气,苏醒人魂。据说于元日早上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后便将春节喝的酒统称“屠苏酒”。“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诗句是对当时春节习俗的最好描述。诗里写的“桃符”又称“桃版”,是春联的前身。古人认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制百鬼,故从汉代起即有用桃作厌胜之具的风习,以桃木作桃人、桃印、桃板、桃符等避邪。写好对春联,接下来该准备过年的食物了,年节饮食很多,诸如年糕、年夜饭、更岁饺子等。

除夕是团圆之夜,是中国人难解一个团圆心结,即使人在天涯,也要在除夕之夜赶回家中吃年夜饭、守岁。除夕夜的家是一个格外温馨甜蜜的空间,在历史上甚至连监中的犯人也释放回家团聚。此时小辈儿人在向家长行礼辞岁,老人们则要给压岁钱。压岁钱也叫“押岁钱”、“代岁钱”、“岁岁钱”,原是用来厌胜驱邪、帮助小孩子过年的,后世则多借此表示亲情爱意。团年饭后还要“消夜”,一家人吃着点心,或嬉笑玩耍、或款言细雨,静待天明,这便是守岁。另外除夕夜还有镜听、照田蚕、卖痴呆、打灰堆等习俗,以此来占卜一年的吉凶休咎,祈愿新的一年小孩聪慧、万事如愿。

在民俗信念中,初一到初四,是新年的狂欢日子,到了初五才恢复了平常的生活。初五也叫“破五”,这天的习俗活动是“送穷”,而对商家来说,初五这天商家就要开业了。在我国大多数乡村里过年,从腊月直到正月半,足足一个半月的锣鼓声,这声音打动着华夏儿女心。转眼间就会发现迎春花开了。

迎春花开了,新的一年又开始了。

古人将新正月前八天分别以六种动物和人、谷相称。正月一日为鸡日,即吉日。古人有用鸡避邪之举,方法是杀鸡着门或贴画鸡于门。从元旦开始,人们开始忙着拜年贺节。拜年在汉代便已流行,群臣在正月正日这天进宫朝拜,君臣同乐。到了明清两代,官场拜年则发展成虚文的礼节,往往是“望门投刺”,不管认不认识。有诗为证: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春节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 ......

 

不同的时代,大年就有不同的过法。五六十年代、六七十年代、八九十年代过年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90年代过年,在许多传统节日趋于简化的同时,春节则有越来越隆重之势。花样杂、内容多。操办年货、吃年夜饭愈加讲究,放爆竹、放烟花,倾城震动,日夜连绵,特别是各种礼花,五彩缤纷,齐放时,布满城乡上空。

百姓过节的方式是一天天变了,休闲度假的意识也一天天强了,春节在人们的心目中从一个团圆佳节渐渐变成一个度假的好机会,提高生活品质从这个最传统的节日开始了。看看春节期间商家的广告词就知道百姓过年有多忙了,“打个电话拜个年,欢天喜地大团圆”、“包饺子贴窗花欢乐在农家,看焰火放鞭炮乡村真热闹”、“春节不在家,假日列车游天下”。总之,围在家里包饺子看晚会是老皇历了,过节就要过出新意来。

春节年年过,过法各不同。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里,春节表现出种种不同的形态,而今天,人们可以选择的过节方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样化。进入21世纪后,人们过春节更多的追求自由、快乐、奔放和自然。

当面对空前多样的过年方式选择,我们却又开始左右为难:出游还是回家?看电视还是听音乐会?包饺子还是吃酒楼?颠覆旧俗还是回归传统?其实,春节就像手中的橡皮泥,用一些想象和智能,我们可以玩出无限创意,而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我开心、我高兴、我愿意。

21世纪,吃喝玩已经不是春节的时尚,关键是追求花样、个性和心情才是过节的目的。

寻呼机被手机取代,手机短信拜年还在延续;电脑在人的生活里的广泛普及,电子贺卡邮件已经不仅仅是年轻人的贺年形式,而成为社会广泛应用的贺年方法。春节看电视的人数也急剧减少,众多的人走进互联网看精彩大片、交流感情、玩网上游戏,家庭年饭逐渐被包房年夜饭所代替,许多人约上家人或者朋友春节去泡酒吧、书吧、网吧、玩具吧、咖啡吧,茶吧也是一种新的过节方法。旅游过年的形式更是各具特色,去东北纵情冰雪中、去海南洒脱椰林中、去云南狂欢篝火中……当然去体育馆参加体育活动、去健身房健身、去书城畅游书海都是现代人闹大年的新时尚。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生活意识的转变,现代人越来越倾向于把春节的几天假期当做一段假日来放松身心,一些形式上的活动越来越淡化了。一份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人认为,过年时的心态“没太大特殊,和往常一样”。对于“怎样过年最有意义”这一问题,“家人团聚”和“有时间放松一下”是被调查者的首选。当被调查者被问及“何者最能体现过年气氛”时,排第一的是“家人团聚”,其次是“吃年夜饭”,传统的“看春节晚会”、“穿新衣”、“拜年”等都排在了后面。

现代化改变人们的观念,春节不再像过去那样不可替代,也改变了人们过节的方式。以休闲和旅游取代大吃大喝正日益受到人们欢迎。我们不应该把这些变化称为传统的失去,并为此而感叹,而应该把这些变化称为传统的更新。从远古到今天,人们的进步不是固守已有的传统,而是变革传统。

“我用我的方式过年”,是进入21世纪后人们对过年的意识变革。(选自艾君著的《中国年》一书,2005年中国建材出版社出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