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从“断”处生——青春语文温德斌一语立骨教学设计研究2:《月夜忆舍弟》

(2019-10-04 14:40:52)
分类: 教学手记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理解诗意

2、反复诵读,感受诗歌意境,品读重点句,感悟思乡怀亲之情怀

3、适当引申一些诗文,感受传统文化、古代文人的胸怀和使命

学情分析

1、课前有过相对充分的预习。城区九年级学生,理解基础和知识面上比农村学生优势明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通过聊“诗与月亮”导入课文:写月亮的诗人很多,你最喜欢谁,李白?苏轼?今天我们来看看杜甫笔下的月亮。顺势谈谈你对杜甫的印象,解释一下题目和背景。

二、悟读作品,从“断”到“不断”

1、多读几遍诗歌,说说你的初读印象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点拨:先读思亲情感,说说是从哪些词句读到这个“”的

讨论:一雁声中的;月故乡明中的“”,等等,通过讨论这些词,目的达到对诗歌基本意思的理解。

2、有的同学认为是“断”,教师屏显繁体的 字,让学生自由谈谈对这个字形的认识。 明确:左边和“丝”有关,千丝万缕;右边是斧斤,砍。

3、连续读“戍鼓断人行”,齐读三遍,这里的“断”如何理解?断了什么?行踪,路径?再读,读出战争的紧张气氛。

明确:教师要用一些描写战争激烈的诗来启发学生读出紧张,无奈。因为戍鼓当前,军情纷乱。行人不能轻易外出,只能断绝来往。佐证诗词——“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片孤城万仞山”。

4、“故园松竹老,怎奈战乱“阻归程”,了路径,局促一城之内,抒情主人公,在这样的夜晚,似乎什么也没有看见,他或者不愿看见身边的人事,那么他只能听了?他听见了什么?读“边秋一雁声”,他听见的是“雁叫断西风,为什么是雁?难道他没有听见四面边声连角起,没有听见羌笛何须怨杨柳?为什么单单是雁?

    引入一些有关雁的诗词佐证雁在古代诗歌文化中思乡的特别含义。读一读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唐 · 王维《使至塞上》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 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宋 · 李清照《一剪梅》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李白《宣州谢跳楼……》

5、为什么只是一声雁,能不能换成边秋“雁声?。引入杜甫《孤雁》读一读,然后,再读,边秋一雁声。加深对作者孤独的理解。明确:大雁通常是以家庭单位齐飞的。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6、在这样的凄苦边城,抒情主人公,还有什么没有断绝断绝了看,可以听,也可以……?

引导学生品读讨论下面一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明确:思念不断,想象不断,比边城更辽阔的是人的思想。这两句为什么成为千古绝唱?是有理由的,从今夜开始进入白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正式进入秋天了,阴气凝重,但是露只有今夜白吗,难道昨夜的就不白么?月是故乡明,天下的月亮都是一样亮啊,不是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吗,不是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吗?这么写是不是不合理?注意这里的移情,我们温柔地读一读,假如你和杜甫在一起,遥望今夜的月亮,你会想到什么,想起故乡的什么?也可以适当引入《江村》“老妻画纸作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这是多么美好的画面,虽然这是后来才短暂在四川草堂实现的,但是诗人在秦州未必就不憧憬呢?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7、回到断字的繁体 ,再看看断字的右边,斤本义就是斧,斧可视为兵器一种,战争的兵器,它断绝了这一切,造成了各种悲剧。

顺势品读下面的颈联。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出忧虑和担心。

明确:断了音信,了问候,简单穿插介绍杜甫的四个弟弟的一些情况,忧虑生死,想到,“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就担心“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哪怕有个人马上传语报平安也是一件多么令人欣慰的事情。然而什么也没有。

再读——读出生死未卜的忧虑

8、家国恨,何时灭,兄弟情,生死谊。多少想念在笔端流淌,可惜啊。大家读尾联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要读出什么样的情感呢?重点关注那几个词——“,“未”。

再来一遍尾联,为什么写那么多信都不能寄达,明确:战争年月,烽火边关,家书抵万金啊,这一切都是因为什么造成的?

再读,读出悲愤,读出痛恨!

9.其实,咱们发现,一句“况乃未休兵”乃是全诗情感之源,上面一系列的情,一幕幕的景,一片片的思,一声声的雁叫,都是因它而起,因为“况乃未休兵”,所以“寄书长不达”;因为“况乃未休兵”,所以“有弟皆分散”;因为“况乃未休兵”,所以“无家问死生”;因为“况乃未休兵”所以“月是故乡明”;因为“况乃未休兵”所以“戍鼓断人行”。 

老师读前半句,同学们读后句。中途不断插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等痛恨战争的诗句,引入一句,读一句,最后连起来读改编之后的诗句:

况乃未休兵,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有弟皆分散。

               况乃未休兵,无家问死生。

                况乃未休兵,月是故乡明。

                 况乃未休兵,边秋一雁声。

                  况乃未休兵,戍鼓断人行。

三、延伸拓展,升华“不断”

10、走进杜甫的忧国情怀。联系《茅屋歌》等作品,理解杜甫身上所代表的千百年来中国儒家知识分子的良心

讨论“不断”:诗人的不断——牵挂不断,思念不断,家国情怀不断,杜甫的诗歌绝不停留在抒写个人的悲惨命运上,而是不断将诗歌的主题上升到另一个高度,诗人自己的生活断炊了,但从不间断的是对家国的忧虑。 跟读——

75544岁安史之乱爆发,消息还未传到京城,此时山雨欲来风满楼

                      他曾经写道: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

                      他曾经写道: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50761年流落四川的杜甫)他又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1从不间断的是对家国的忧虑的又何止是杜甫,杜甫这种家国情怀对后人的影响何其之大?从杜甫迁移到其他文人,深情地,带领学生齐读,介绍一句一句。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南宋·辛弃疾《菩萨蛮》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清·顾炎武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末·龚自珍《杂诗》

12、公元770年冬天,寒风刺骨。在由湖南潭州去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杜甫病倒了,再也无法起身。他这样写道: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你们看就是临到生命的弥留时刻,杜甫还是不能断绝对国家的忧虑。

再读一遍本诗。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3、教师小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杜甫身上流淌是永远的儒家情怀,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正是儒家弟子的宿命,这种宿命也正是成就盛唐气魄一份子。几千年过去,我们仍然能从诗歌中感受这样中国文人深重的宿命。

音乐声响起——《梦回唐朝》屏显滚动歌词

沿着掌纹烙着宿命 今宵梦醒无酒

沿着宿命走入迷思梦里回到唐朝

忆昔开元全盛日 天下朋友皆交情

眼界无穷世界宽 安得广厦千万间

沿着掌纹烙着宿命今宵梦醒无酒

沿着宿命走入迷思梦里回到唐朝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