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老北京外城七门之(五)——左安门(组图)

(2018-08-19 00:18:47)
标签:

转载

分类: 北京城的传说

 

左安門小傳

 

安門為北京外城南之左()門,是明朝中葉北京建外羅城時,與外羅城一並建成於嘉靖四十三年(1564)。修築外羅城本就出於國家禦敵保持安定的初衷,城門名的選取想來也没有太費什麽心思,就以“安定”為先了。京城原已有安定門,所以外城南面三門,中取“永定”,左右就為“安”了。


  這明朝的城門還留了個破綻,等福臨住進紫禁城後,自然也是南面為王,可皇上坐在龍椅上,左右和後背都“安”了,就覺得南面不“安”。明皇城本已有了東、西、北安門,承天門外還有長安左、右門,加上外城的左安、右安,放眼望去,這南中軸綫上就没一个“安門”。皇上立馬坐立不安了,為了長治久安,遂把承天門就改名叫了天安門,這有天就得有地啊。嘚,北安門就叫了地安門吧。滿清倒是省事兒,不但不推倒重來,連城門名都懶得全改,就改了個“天安”、“地安”,還有“大明”得改成“大清”,別的門就是它啦。看來這求安穩是有傳統的啊。

  瑞典美術史家奥斯伍爾德
·喜仁龍(Osvald Siren)在其19201921年遊歷北京所著的《北京的城牆和城門》中描述(英文版1924,漢譯本1984):“左安門,亦稱江擦門,在建築和結構上與右安門毫無二致,但周圍的景物不如後者那麽豐富多采,所以給人的總印象有所不同。它是北京諸門中距離人口稠密的中心區最遠的城門,所以要到此門,須走比到右安门更遠的路程。這裏的路,南至西南城角(原文如此,竊以為應是東南城角),北接開闊田野。田野上一部分種植糧食和蔬菜,一部分長滿了蘆葦。這裏除了遠遠可以望見的城牆外,簡直没有什麽城市蹟象。世界上有幾個古都可以提供如此開闊的無建築地面,可以在其城區內看到如此純粹的田園生活呢”。更被喜仁龍稱其為“村門”。其實就是剛解放的時候,左安門內也更像城外,進城後没多遠,東、西、北所面对的就是大面積的,後來被稱為“龍潭湖”的濕地和農田,其間散落着一些寺廟、墳地和村舍,絕無城市景象。修建外城時西部是將遼金故城納入城內,而東部則是將一直是郊野的地方包了進來,並因其遠離繁華中心,各個時期都忽略了這裏的建設。

  如前所述,左安門又稱江擦門。這“江擦”又是何意呢?有傳說是“將將擦過去”之意,可是總感覺傳說不靠譜。而另有一說法,左安門甕城門洞外側有石砌礓礤,故俗稱“礓礤門”。查“礓礤(
jiāng cǎ)”意為在坡度較大的地段上,本應設臺階,但是為了能通行車輛,將斜面做成鋸齒形坡道,就像現在好多車庫門外的斜坡,水泥劃成一棱一棱的,這種斜坡就叫“礓礤”。再說左安門內外原都是村野之地,修了城門,必然要用碎石鋪路,這路面坑洼不平,地勢也是深一腳溡荒_的,路面就像是一段一段的“礓礤”。总之是與“礓礤”有關,所以就謔稱左安門為“礓礤門”,礓礤寫起來過於怪異,就譌變成了“江擦”。竊以為此說還是挺靠譜的。

  外城東垣南端並不規整,不像西垣是南北笔直的,而是折向西。所以,外城東南角樓非常靠近左安門,相距也就一百來米。就像内城西北角向南凹进一样,外城的东南角是向西凹进的。庚子之變後,為了讓鐵路進城直逹正陽門,在天壇東,左安門迤西的城牆扒了豁口,鐵道破城而進,穿過外城大片的開闊地帶繞到內城根的正陽門下。至今這條鐵道仍是進京的主綫,已經有一百一十多年了。

  左安門城樓與廣渠門、右安門一様,是單層單檐歇山小式。這是在外城建成時的標配,清乾隆年間的城樓改建(在喜仁龍攷查北京城牆城門時,發現有乾隆三十一年燒製的城磚,這說明在這時期有過較大規模的城樓改建和城牆修補),没有獲得規制上的提陞,所以一直到它頽圮,以至被拆除,都還是保持了原形。左安門城樓是灰筒瓦頂,脊、鴟吻和脊獸都不是琉璃件,與筒瓦一様都是澄(
dèng)漿細泥的灰()活,與城牆同為一個色調,戧脊走獸5個。城樓帶迴廊,有廊柱16根。面闊三間,通寬16米,進深一間,通進深9米,高6.5米,樓連臺通高15米。城樓門洞為三伏三券式券洞門。城樓門洞內城臺內壁築有與內城反向(倒八字)的登城馬道。

  甕城呈半圓形,東西寬
23米,南北長29米。明嘉靖四十三年外城建成時,祇修了城樓和甕城,甕城正對城門處闢有甕城門洞,清乾隆三十一年之前外城七門均無箭樓,是年加蓋了永定門箭樓。這說明外城其它門的箭樓都是在乾隆三十一年後,參照永定門箭樓的規制陸續增建的。左安門箭樓與右安門形制相同,與永定、廣渠、廣安三門相比,箭樓兩側面箭窗各少2孔。卽南面2排,每排7孔,共14孔;東西兩側面2排,每排2孔,每面4孔,共8孔,箭樓總共設箭窗22孔。箭樓北面(背面,面向甕城內)正中闢過木方門,甕城門洞位於箭樓下方的城臺正中,為三伏三券式券洞門(門洞應是明朝之物)。箭樓為單檐歇山小式堡壘式建築,灰筒瓦頂,戧脊走獸5個。面闊三間,宽13米,進深一間,寬6米,高7.1米,樓連臺通高16.6米。

  據孔慶普先生《北京明清城牆、城樓修繕與拆除紀實》(
2004)載:“19509月中旬開始對城樓等古代建築進行初步調查”,其中“左安門城樓是一座單層三開間建築,其外牆和屋檐損壞不嚴重。箭樓已坍塌大半”。1953年,城樓、甕城和坍塌大半的箭樓被相繼拆除,護城河被取直。關於城磚的去處,據說19582月王昆侖提交給北京市委的一封信中說:“外城城牆是没有什麽歷史文物價値足資保留的,各區都在墘|坑窪,修浚明溝,改造厠所,需要土源和城磚。可盡先分區發動義務勞動,按必要地帶就近進行拆除”(本人未見原件,該引文來自網絡)

  在這“没有什麽歷史文物價値足資保留”的外城城牆上的左安門內外,究竟有什麽可圈點之處呢,當然這就見仁見智了。

  左安門內有个知名景點,那就是法藏寺彌陀塔,俗稱“乏塔”。法藏寺是當年有名的大寺院。建於金大定年間,原名彌陀寺。明景泰年間重修,改名法藏寺,額題“敕賜法藏襌寺”,俗名也叫白塔寺。法藏寺因年久失修,大部分建築坍毀,而塔獨存。此塔內空可攀登,是京城周邊少有的樓閣式塔之一。過去每年九月九,京城各界人士來此登塔遠眺,稱為“九九登高”。由於後來塔身逐渐倾斜,又離鐵道較近,从安全起見,於
1967年被拆除。

  歷史上的左安門附近一直是比較荒凉僻静的地區,破舊民宅、墳地和大片的荒野。
1952年為改善左安門內一帶的環境,北京市組織群型诹巳齻人工湖,因“龍鬚溝”的水滙集於此,此處如龍頭,經梁思成提議定名為“龍潭湖”,就是後来的龍潭湖公園。1957年還在此平整大片土地,遷墳300餘座,建立了“龍潭植物園”。後來“北京遊樂園”也開於此。

  听聞新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中有“今後還將爭取恢復建設左安門城牆。與明城牆(內城)形成南北呼應態勢,與前門箭樓、內城東南角樓、永定門城樓四大城樓共同構成環天壇文化圈的外圍標誌性建築的格局,成為展示老北京城牆與護城河建築風格的獨特的新景”。原崇文區計劃復建左安門和外城東南角樓,並在
2013年完成。後來與東城區合倂,於2015年底復建外城東南角樓完工。但復建左安門之事就没了下文,若要重提復建左安門,可千萬別像復建永定門和外城東南角樓似的有太多缺憾,要修舊如舊,嚴格參照舊有形制,不能在這事上隨意杜撰、“創新”。

  目前,原左安門附屬建築中,左安門東値房在大規模拆建中,居然能神奇的保存下来,也實在是個奇蹟,這在全北京城的其他城門中是絕無僅有的了,國務院於
2013年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左安門値房處於左安門橋東北侧,屬於明嘉靖年間之物。其建築為懸山式灰筒瓦卷棚頂(過壟脊)平房,面闊五間,進深一間,前出廊。整体建築為木架磚瓦結構,建築面積148.35平方米。城門値房是城門守軍値守用房,左安門東値房的地理位置為研究北京城各城門、城牆的坐標點定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不知為何?2010年後,重新修繕時把前脸兒推到了廊柱,廢了廊子,擴大了屋內面積。要是早几年公佈“國保”,可能就不至於毀改原貌了吧。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京城全圖》上的左安門圖
http://s14/mw690/001wSoZ7zy6ILAK4frDed&690
 
1900s,法藏寺彌陀塔,在左安門內(明信片)。
http://s12/mw690/001wSoZ7zy6ILAW38zV9b&690
 
1905年前後,法藏寺彌陀塔明信片。遺址位於今幸福東街南端鐵道西側,額題“敕賜法藏襌寺”,俗稱“乏塔”,位於左安門內,1967年被拆除。
http://s2/mw690/001wSoZ7zy6ILBrsujv21&690
 
1905年前後,左安門箭樓南面(甕城外)明信片。
http://s11/mw690/001wSoZ7zy6IOt2pCrg6a&690
 
1920s,左安門箭樓南面(甕城外)。
http://s3/mw690/001wSoZ7zy6ILAWYRLY72&690
 
1920年前後,法藏寺彌陀塔。
http://s13/mw690/001wSoZ7zy6ILAX7CZS4c&690

 
1920~1921,左安門箭樓北面甕城內,在城樓門洞内向南拍攝。選自《北京的城牆和城門 The Walls and Gates of Peking》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http://s2/mw690/001wSoZ7zy7gKvGbiEx01&690
 
19201921,左安門箭樓東面,甕城、石橋、護城河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http://s11/mw690/001wSoZ7zy7gKvTFpr4ba&690
   
1920~1921,左安門箭樓東面,甕城外護城河。在護城河南岸向西拍攝。選自《北京的城牆和城門 The Walls and Gates of Peking》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http://s16/mw690/001wSoZ7zy7gKvN3hJdcf&690
 
1920~1921,左安門箭樓西面,可見甕城西月牆與箭樓城臺銜接處的斜面雉堞。選自《北京的城牆和城門 The Walls and Gates of Peking》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http://s10/mw690/001wSoZ7zy7gKvWImJb29&690
 
1920~1922,左安門城樓西北面(城裏),可見西側値房,登城馬道已坍塌。選自《北京的城牆和城門 The Walls and Gates of Peking》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http://s4/mw690/001wSoZ7zy7gKw0bg0r83&690
 
1925
,左安門箭樓南面,甕城外關厢。
http://s6/mw690/001wSoZ7zy6ILAZ2ycRa5&690

1930s,左安門城樓西南面(甕城內)。
http://s13/mw690/001wSoZ7zy6ILAWqliccc&690

1950s,法藏寺塔,1967年被拆除。
http://s5/mw690/001wSoZ7zy6ILAZhBWc34&690

1950s,左安門內大街。
http://s6/mw690/001wSoZ7zy6ILAZmY3b15&690

1951年前後,左安門城樓南面(甕城內)。1953年,城樓、甕城、箭樓相繼被拆除。
http://s3/mw690/001wSoZ7zy6ILAWDq7Mf2&690
 
2009
,左安門値房前廊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照片-北京文物局网站]
http://s15/mw690/001wSoZ7zy7gKw8dBZI1e&690

 
2009,左安門値房內部,前脸兒尚未推出前廊,坎牆(窗臺)還在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照片-北京文物局网站]

http://s16/mw690/001wSoZ7zy7gKw86mXd7f&690

 
2013
,左安門値房南側懸山。
http://s3/mw690/001wSoZ7zy7gKw8gKvUf2&690
 
2013
,左安門値房已公佈為“國保”。前廊已消失,前脸兒推到了前廊柱。
http://s2/mw690/001wSoZ7zy7gKw8oS8p21&690
 
2016-2
,左安門値房。
http://s9/mw690/001wSoZ7zy7gKw8s1eg98&690
 
北京市文物局
2013年7月立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北京城城牆遺存——左安門値房
http://s14/mw690/001wSoZ7zy7gKwCncf3fd&690
 
參攷:網上看到的左安門復建效果圖。在城樓位置卻畫着箭樓,没有甕城和城樓,大謬。這哪裏還是北京的左安門,總不能杜撰出个新式様,擱那兒當“古董”吧。這裏是首都耶。
http://s4/mw690/001wSoZ7zy6ILAZubibb3&690

參攷:這是从網上找到的一幅左安門復原效果圖。看畫面是參照喜仁龍的一幅左安門照片畫的。但是祇注重了形似,没注意細節,把箭樓側面的箭窗,由4孔畫成了6孔,不知是没注意,還是想當然。甕城牆與箭樓城臺相交處,雉堞矮牆是有一向上的斜度的,就像斜坡的扶手牆(可參照實物老照片),而畫中是平交。要是按照這種效果圖復建左安門,那不闹笑話纔怪呢。
http://s8/mw690/001wSoZ7zy6ILAZDukL57&690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