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平城的今昔(二)----古城寻古迹

标签:
杂谈 |
分类: 北京城的传说 |
宛平城作为军事用途而建立,从军事上来说,城池构造就是典型的桥头堡。据《武俊碑》文记载:“城楼二座、闸楼二座、瓮城二座、敌楼二座、角台四座、角楼四座、中心台二座、小敌台四座、马道八条、门楼八间、城上旗杆十二根”。宛平城的内部无一般县城的大街、小巷、市场、钟鼓楼等设施。
东西城门都有瓮城及城楼,此为西瓮城城墙外望。
瓮城内,如有敌人闯进来,绝无有好下场/
城的四角有角台,角台上盖有角楼,南北城墙中设有中心台,台上设有敌楼,
城墙高嵕,
内城女儿墙
拱级营营房角楼。
宛平城内只有东西一条主路,两侧全是仿明清建筑,路中石板起伏不平,上面还有古代车辙的痕迹。两侧平整,一看就是整修时特意保存了部分原始地面,给我们开车的带来烦恼,车走在上面左右颠簸。
两侧仿古明清建筑内多为店铺,估计原以为这里会是旅游热点,大涨旗鼓的搞了建筑,不料游客有限,时常冷冷清清,所以多数未开张,甚至倒闭。仿驿站、酒肆、古玩、字画店铺多保留了古风古韵,却是新修的痕迹。只有偶遇的一些“门墩”“栓马桩”才是真正的古迹。
门墩多是抱鼓状,数“兴隆寺”门前的这一对最为精致。如今的兴隆寺挂着“卢沟桥小学”的牌子,改成学校了,但大门依然能看出典型寺庙的样子。因为进出的学生总喜欢坐门墩上玩耍,所以这处的石雕异常光滑闪亮。
这处驿站保留了精美的门墩和老旧的宅门,如此和谐的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和岁月的痕迹,有时候“修旧如旧”更能体现历史的厚重感,比那些鲜艳整齐的仿制要好得多。
这两块明显是搬来的门墩随意的摆放在某个商户门前,因为门墩上雕刻福禄寿仙人而显得独特。
这次宛平城内发现了两处栓马桩真是让人惊喜,这种栓马桩多广泛流传于陕西关中渭水北岸地区的富平、澄城、合阳、韩城、大荔及宝鸡等地乡村街巷间。这种来源于民间石雕的拴马桩,是具有独特神韵的民俗文物,1982年首次被专业人员发现,1985年在北京展出时引起美术界震惊,这种集圆雕、浮雕、线刻于一身,集实用与装饰于一体的民间石雕艺术品被专家誉为散落在地面上的“兵马俑”。
一般拴马桩的高度在160—300cm之间,宽厚在20—30cm之间,多用整块青石雕就,少数为细砂石。石桩依上而下分为四部分:桩头、桩颈、桩身、桩根。最引人注目,并具艺术感染力的是桩头的圆雕,多为蹲狮、胡人、蹲猴、人骑兽或其它组合,是拴马桩的主要部分也是体现其艺术魅力和经济价值的关健部位;桩颈为台座,一般上圆下方,其上多浮雕莲枝、动物、云水、博古等图案,起承托桩头并有装饰桩身的作用;桩身多数为素面净身,不雕不饰,极少数刻有云水、串枝或席纹横格等简易几何纹饰;桩根为粗石坯,则深埋地下。这两处栓马桩都是桩头“蹲猴”式样,桩身素面。
宛平城因“宛平县衙”的迁入而得名,之前该地作为军事用途建造并使用一直叫“拱极城”。宛平县始于辽代,明时与大兴同为顺天府的首县。民国时宛平县署设在城内鼓楼附近。1928年才迁往拱极城,作为宛平县县城,1952年宛平县撤消。如今城内旧址还原了宛平县衙。
在宛平城里当知县可不容易。老北京人有句歇后语:“宛平城里当知县——跪着的差使”。这是因为宛平城是京西出城的要道,但凡达官显贵们出城还是封疆大吏们觐见,全都要经过宛平城,县令就要不停的磕头跪拜,迎来送往。另外据说自设置宛平县以来,历任知县没有一个能干上一年的。又有一句“宛平城的知县——一年一换”的歇后语。这是因为每年春天皇帝要在“先农坛”耕种他的一亩三分地,告诫臣民不要误了农时,而且收获的粮食也要向国家交税,以表示皇帝都带头遵守国纪。而先农坛位于京西侧,属宛平县管辖,因此每年秋季宛平知县都要向皇帝收一次税,可是税是收了,却因一个七品官收皇上的税而犯下以下犯上的罪过,念为国家收税,免去死罪,官却肯定要罢免的,所以,宛平知县不管多么谨慎小心,也不管他对过往官员侍候的多么周到,但每年都逃不脱一个因欺君之罪被罢官的结果。这句歇后语明里指的是,地方官换得太勤,暗里却揭露了封建皇帝极端的虚伪。
前一篇:古画中的卢沟桥二
后一篇:古渡千秋话卢沟之从泛滥到断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