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恋沪”情结为哪般?


标签:
大学生恋沪媒体上海就业伪命题杂谈 |
分类: 时事乱谈:杂说力量 |
无心听花语围脖http://t.sina.com.cn/joshualin欢迎关注!
(文/无心听花语)
据上海多家媒体报道,“81.4%的上海应届大学毕业生受访者表示期望留在上海工作,4.8%期望去中东部二三线城市,4.3%期望去北京、广州等其他一线城市,仅1.4%期望去西部城市,另有8%表示无所谓”。也就是说,逾八成的高校应届毕业生有明显“恋沪”情结。这究竟为什么呢?
从媒体报道中,我们得到两个看似合理的解释:一是对上海生活环境较为熟悉和适应;二是大城市就业机会多、生活质量高、对个人发展更为有利。光从这两大原因看,其实并无多大现实意义可言。大学生在一座城市求学少则三四年、多则七年十年,自然早已熟悉和适应了,对任何高校所在城市而言,大都如此,不仅可以“恋沪”,也可能“恋京、恋广、恋渝”。至于第二个所指的大城市优势,则更是显而易见的。然而,这些或许都不是大学生“恋沪”的根本原因。
如今的大学生,尤其是90后,是一个富有激情的新生代,既期待奋斗、期待成功,也渴望自由、渴望爱情。年轻人对工作城市的选择无非主动和被动两种。主动选择“恋沪”者,可能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可能是想打拼改变命运的弄潮儿,也可能只是一种习惯性滞留;被动选择“恋沪”者,可能是恋人在上海,可能是“外地没找到合适工作”,也可能只是“走一步看一步”。相反,“不恋沪”者,可能是找不到合适工作,可能是父母威逼利诱回去,可能是为了和外地恋人相聚,可能是上海生活成本过高,也可能只是“户口评分过不了”。
可见,媒体报道中的所谓“恋沪”情结,很可能又是一个伪命题。查证资料后,我们发现,媒体报道中所引用的调查数据,源于近日国家统计局上海总队一份名为“2011年上海市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调查样本只是上海市10余所高校、近600名应届毕业生。这个样本究竟有多少代表性,调查选项设置究竟有多少科学性和合理性,暂且不论。“调查对象中究竟有多少上海人”这个关键性数据,媒体报道都是语焉不详。联想下,前期被媒体争先报道过的所谓“逃离、回归北上广”等看似自相矛盾的热门新闻话题,我们不难发现这里面的症结所在。症结或许不在于“恋沪”、“逃离”和“回归”上,而在于媒体报道的“专业性”和“独立性”上,在于媒体记者的“责任心”和“敬业心”上。

-
0(0%)
-
0(0%)
-
0(0%)
-
0(0%)
-
0(0%)
-
0(0%)
-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