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质量下降为何仍有人看?
(2010-01-25 13:14:50)
标签:
春晚质量过年节目杂谈 |
分类: 时事乱谈:杂说力量 |
春晚质量下降为何仍有人看?
(文/无心听花语)
二十年前,老百姓过年,除了吃团圆饭,就是看央视春晚。春晚俨然成了老百姓文化团圆饭。二十年后,春晚节目已引不起老百姓无限回味了,甚至一年不如一年。现如今,老百姓明知春晚质量逐年下降,为何还有人看呢?
习惯成自然的惯性思维。人是有惯性思维的,养成的习惯很难一朝改变。春晚,积累了几十年的人气品牌,早已成了很多国人大年三十茶余饭后的收看习惯。从这一点上看,很多人虽然越来越不满意春晚节目,但惯性思维仍不知不觉地促使他打开央视一套,准时收看。
新够电视家庭逐年增多。每年,都有大量新够电视机的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占有很大比重。随着农村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买得起电视机了。如果说前二十年,他们想看春晚但看不上,是因为没钱买电视。如今,他们有钱了,过年回家买台电视,首选无疑是看春晚。无论节目好坏,他们以“生活越来越美好”的名义收看春晚。
调节团圆聚会欢乐气氛。吃团圆饭,聊团圆事,春晚节目就权当作这一年一度全家聚会的背景音乐剧,看不看节目则在其次,关键是要有背景音效和喜庆氛围。毕竟每个人口味不一样,爱看的就看,不爱看的就自顾着吃或聊天,各得其所,何乐而不为?
多一个共同话题的谈资。节后上班,一般很难马上进入工作状态,闲聊者居多,除了聊各自过年新鲜事以外,就是聊些共同话题。春晚节目因其大众化而往往最有可能被选择为共同谈资,例如本山大叔节目有没惊喜?那些讨厌的老面孔是否还在?今年会流行哪句台词?又推出了哪一个新人?诸如此类。
大年三十没别的可消闲。大年三十,除了吃个饭,聊个天,串个门,玩个牌,赌点钱,吹点牛,搞点乐之外,好象也没别的可消闲了。每年如此,也没啥新鲜,春晚节目即便质量下降,至少还是每年都不一样,算有点新鲜感。有电脑的人玩电脑,没电脑的找人玩,没电脑也没人玩的,就只能呆家里看春晚了。
正所谓,再差劲的人都有人喜欢,再烂的节目也都有人收看。春晚,央视曾经的收视冠军,照样还能保持着名列前茅的收视率。只不过,批评者会越来越多,忠诚观众会越来越少。只要“人多、选择少”这一文化娱乐基本国情没有改变,春晚仍然不会缺少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