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生活记录上海传统婚礼亲历 |
分类: 重庆离上海有多远? |
上周六,本科同学结婚,新娘是嘉定人,婚庆筵席就办在新娘老家朱家桥镇殷周村。这也是我第一次有机会亲历老上海的传统婚礼。
九点半,我们乘坐新娘预先安排的两辆中巴,从人民广场出发,大约经过一个小时到达殷周村口石桥。由于进村路窄,车无法直接开进去,我们只能下车步行进村。一下车,顿时感觉心旷神怡,眼前映入的是久违的空旷视野。这片被纳入嘉定工业园区的村落,即将面临拆迁,更加显得破落空荡。沿途中,我们还闻到一股牛粪味,同行的人开玩笑说,这就是传说中的浓浓乡土气息。在城市里呆久的我们,闻到这味感觉特别地道,甚至隐约中还能闻出点香味来。
步行约十分钟,我们到了新娘家。一座两层的旧式小楼,经过简单装修,铺上了红地毯,挂上了红色彩锦。没错,这就是我想象中的农村婚礼现场。在自家院子里堆砌的临时厨房,用黑木炭烧当地特色的传统菜肴,别有韵味。虽然在自家院里办酒席,环境远没有大酒店那样富丽堂皇,但古色古香的传统婚礼,用其特有的新鲜和魅力吸引着我们。
亲身经历这场上海郊区农村的婚礼,我惊讶地发现,它居然和我老家农村的婚礼有诸多相似之处,备感亲切。都不在酒店而是在村里摆酒,都几乎是举村同庆,同学这次的酒席据说有四十五桌之多,都把酒席摆在邻居院子里去了;都不只是吃顿饭闹个洞房就完事,而是分“礼前、礼中和礼后”三天连续摆酒,其中礼中为正席,分中午和晚上两次,以晚宴为主礼;都是租借别人家的桌椅和碗碟筷勺,请的是村里乃至镇里的名厨掌勺,这些名厨不是单兵作战而更象是古代的伙头军;都在正厅中央和两边挂着象征婚庆的双喜大红彩布,正墙挂的是绣有八仙图案的大红绸缎;都用的是八仙桌吃饭,一对新人还分开两个主桌就座;都是一个接一个地将菜上齐,最后一道菜也都是甜汤,宴后给亲人的还礼也都是大红毛毯……
当然,也有一些不同之处,或许是老上海特有的地方习俗。上海有先上冷菜的惯例,我们则没有,上的全都是热菜;上海上菜后一般不即刻撤碟而是往用过的菜盘上垒叠,颇为壮观,我们则是吃好一个菜后及时撤碟再上新菜;上海还有一个我们所没有的风俗,就是在宴中递送湿热毛巾给客人擦手抹脸,两位新人还会给递毛巾的人送上红包以示感谢;上海新人的洞房床上堆起的被子足足有一人多高,我们则是铺上新置的一套红被、双人枕等床上用品即可;上海的喜糖也不象我们村里那样按人分发,而是一桌发一大包,由客人自主分配……
晚上七点,我们在毛毛细雨中与新人贺喜道别,准时搭车回人民广场。酒足饭饱的我们本来大多已昏昏欲睡,只听车厢内突然冒出一句“我男人会来接我”,把大家从朦胧中笑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