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生活记录下班这点事回家交通上海 |
分类: 感悟生活:随笔人生 |
下了班,我们通常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回家,回家的首要考虑因素则是交通。上海的交通在国内其实已经很发达了,除了有公交、地铁,还有轻轨和的士,更有种类繁多的私家车。不同的回家方式,体现着不同的职场生存状态,更体现着不同的下班心理。对于大多数职场人士而言,下班回家基本是与公交、地铁或轻轨相伴而行。如果你看见一个人每天都在快下班时迅速准备好公文包、收拾桌面,那么他或她基本是要赶着乘公交或地铁轻轨,要么这个时段是车上是最好的相对空档,要么是赶着回家买菜做饭。如果一个人没什么事却仍滞留在单位不急着回家,看似非常悠哉自在。别误会,他未必有私家车,更未必舍得花钱打的回家,他很可能只是故意在错开公共交通的下班高峰期。或许,他只是有私家电瓶车。
回家路上,我们可以看到人生百态:年轻人沉浸在CD音乐、手动游戏和电子小说,年长者大多闭目养神或看着移动电视,学生们则三五成群地聊着天谈着地,小孩子则瞪着天真的双眼望着这世间的一切新鲜人或事。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拥挤。坐公交、轻轨或地铁是人拥挤,驾私家车或打的则是车拥挤。上车的人,拥挤着上,下车的人,挤拥着下。因为拥挤,年轻白领女士乃至妙龄少女也不得不用或性感或平实的身体挤压着前进。事实上,很多人会感觉到乘车回家比步行回家除了增加压迫感外,并不能真正节约多少时间,有时甚至还要虚增不少时间浪费。拥挤的上海,拥挤的人们,还有拥挤的心灵,构成了上海国际大都市的真实生活写照。
在我刚来上海那头三个月,习惯在校晚睡晚起的我,实在早起不来,加上天生路盲,对上海交通更是云里雾里找不着北,只好选择打的上下班。这样,虽然避免了受挤压的皮肉之苦,却增加了另一种心灵之痛,每月光打的费就耗去一大半工资。好在那时有同事一起拼车分担了成本,否则就我那点工资,恐怕都不够给大众或强生或巴士或锦江做贡献。
下班了,你是怎么回的家,你是带着什么心态回家。不同的人或许有着不同的回家体验,但只要我们每一个人不回超过两个不同的家(父母+自己),我们都应该抱着悠哉放松的心态去享受着各自回家的路,追逐着自驾私家车的未来美好生活,哪怕只是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