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股东股民中国缺乏 |
分类: 时事乱谈:杂说力量 |
“股民”一词之所以一直沿用至今,而且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其根本原因在于它通俗易懂,尤其适合民间传播,以至于把“股东”的涵义也俗化扩大了,不仅股份公司有股东,有限责任公司也有股东,就连小吃店都可能有股东。既然都已经俗化了,那我们索性就一俗到底,按照民间涵义来解释中国“缺股东不缺股民”这一主题。
“股东”与“股民”,我们先作个非学院派的简单区分。其一,“股东”的基础比“股民”要好,“股东”一般具有一定的资本及先天优势;其二,“股东”,顾名思义是东家,东家是有发言权,而“股民”的发言权大多带有名义性质,特别是在中国,中小投资者往往没有实质发言权;其三,“股东”一般比“股民”相对稳定,不仅地位稳定,收益也相对稳定,同一个“股民”可以频繁变换成为某个公司的“股东”;其四,“股东”的要求比“股民”相对也要高,“股东”大多数是创业先锋或公司元老,“股民”大多是没有事业基础的投资者或投机者。
如此,我们就不难解释,中国为何不缺股民独缺股东。其一,中国的创业氛围浓厚程度还远远比不上投机氛围,很多人不是想着怎么当老板当股东,不是想着怎样长线投资,而是想着怎么捞一把实现暴富梦想,想着怎么通过短期投机赚点零花钱;其二,我们大多数人的资本基础还很有限,这种有限与当前中国消费市场结构严重失衡紧密相关,比如住房、医疗和教育消费在家庭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过高;其三,我们的股票市场还不够成熟,这也正是吴老先生“股市即赌场”观点的本质,既然是赌场,要想在赌场上赢得胜利,靠的无非就是运气和“出老千”,而不是看上市公司基本面;其四,目前社会上仍存在“以物质衡量尊卑地位”的封建思想,股市“以大欺小”问题尤为突出,成熟的市场经济是尊重每一位普通投资者的利益,这种尊重无关投资额大小。
在英语国家,是没有“股民”一词的,要么是Shareholder,要么是Stockholder。在中国,“股东”一般也翻译成Shareholder或Stockholder,而“股民”或许翻译成Investors或Speculator更为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