牋
在昨天的分析中我们已经提醒“由于今天是周末,注意消息面的影响”结果,今天CPI的传闻再次使大盘震荡加剧。
今天和本月23日,中石油(0857.HK)、建设银行(0939.HK)将分别召开股东大会,审议发行A股的议案。此外,红筹股中海集运(2866.HK)昨天也在港交所停牌,正等待刊出一份建议发行A股的公告。
这些天,高价股以及工行等权重股频频异动现象,其解释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确保这些巨无霸们的平稳回归“进港”,采取的护盘动作!
我一直认为,红筹股的回归一方面可以调节A股市场的供求关系,另一方面就是提升A股的价值水平。从长期发展看,这对A股市场应该是长期利好,必然引导A股大盘蓝筹价值重估,比如中石油就会影响到中国石化,中国电信就会影响到中国联通,建设银行就会影响到工行等其他一大批银行股的重新定位。
几年前,很多优质、赢利能力强的企业纷纷去香港、纽约上市,A股市场缺少了蓝筹股的身影,A股市场的市值总量、A股整体价值水平和资产质量都没有明显的提高。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
目前A股中不少所谓的大盘蓝筹股的价格在我的眼里不是人家所说的低估了,而是太高了,一旦这些红筹股回归后,无疑将让市场的价值体系得到重新洗牌,这是必然的结果。
中石油等红筹股的地位无论市值还是单纯的价格而言,都足以堪称巨无霸。这样既能够确保A股的指数不轻易被某些力量左右和要挟,同时,更能够促进市场的平稳发展,“战略意义”大于“回归意义”。
这些红筹在香港、纽约上市这样多年,成功地借鉴了国外的管理模式和监管机制,加速了企业自身的不断成长,他们的回归无疑给众多的A股老牌上市公司带来样板作用,示范作用。
但是,我们也应该客观看到,也有很多问题不容忽视。由于企业在两地上市,红筹公司的内部管理及在两市的监管必然有所不同,可能导致上市过程中出现部分细节问题。最重要的,是红筹回归A股市场时的定价问题,香港与内地虽只有一桥之隔,却有两个长期相差悬殊的股价。所以,在红筹回归这个热点话题上,值得探讨。
有关专家还指出:红筹公司回归时,技术层面的问题值得注意。2006年末,中国移动、中国海洋石油净资产分别为3190.02、1077.72亿元,股本总额分别为21.3、9.24亿元。按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计,每股净资产分别为15.9758、2.4873元,约是股票面值的149.77和116.68倍。这就使小股本对应着很大的股东权益。境内市场股票的每股净资产,平均在面值的2.6倍附近。红筹公司回归时,是否需要入乡随俗呢?从实际情况看,缩小股票面值与每股净资产的差异,并不与境外上市规则相冲突,但操作程序较为烦琐。当前,港币面临随美元贬值的可能。尽管股票价格与股票面值无关,但让境内投资者以人民币认购港币面值股票,仍可能使简单问题复杂化。尤其是一些中小投资者,可能会产生理解上的偏差。
应该肯定的是,红筹的回归意义是长期的利好,必然使我们的A股市场发展构筑得更加科学和完善。
投资者面对如此密集的红筹回归的安排大都会忧虑另一个问题:在股票供给突然大量增加的同时,市场资金究竟能否支撑大盘,它会不会直接打压大盘。
应该肯定,短期内对市场资金的分化力量不容低估,从建行、中石油、神华能源和中煤能源这4家公司看,发行A股所募集的金额预计高达1500亿元,而未来数月回归A股的公司绝不止这些。大盘股密集回归,保守估计能吸收2000亿元以上的资金。其资金压力可想而知。不然超级主力为什么提前介入工行护盘就是佐证,这足以说明红筹的回归对管理层和市场而言都是大事,只许成功,不能失败,而所有前提都是确保股指平稳。目前看,中石油发行价格尚不明确,如果在接近同期A股大盘蓝筹价格基础上溢价30-50%左右的话,市场应该可以接受,问题是,假设出现太大的高估,那么对A股整体大盘的压力将很大,这是值得考虑的事情。
稳健的操作思路应该是,不动多看,静心等候这些王者们的归来……
已公布的“回归”计划
公司拟发行A股股东大会审议拟募集金额
中石油40亿股8月10日400亿元
建设银行90亿股8月23日450亿元
神华能源18亿股8月24日500亿元
中煤能源15.25亿股9月7日200亿元首创置业14亿股-60亿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