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价如此狂涨,逼得政府不得不用直接断血的办法来给楼市降温。近日,从深圳到杭州,都传出叫停或者紧缩房贷的信息,一是因为银监会对各银行牢记风险的谆谆教诲,二是因为上半年贷款额度使用太多,而银监会又明确贷款增速不得突破15%的上限,因此,银行有必须根据贷款者的信用度进行技术性调整。
果然,深圳房价有所下降。不过,这恐怕不是收缩贷款的功劳,要知道,深圳靠近西部通道住房价格已经与香港同一区域的房价持平,这说明深圳的房价水平已经通过一段时间的急速上涨与香港取得了均衡。即便如此,半年涨七成与两周内下降8%左右,依然无法成比。各利益相关群体在取得预期收益之后,开始转战其他市场。
房地产市场已经形成寡头垄断格局,在土地一级市场已经无庸多言,从经营城市到经营土地的变化,无非使土地天价看上去更有理。近日饱受质疑的东莞天价地万科与金地拍卖纠纷,以及长沙天价地的包装上市,提供了最新的例证。实际上,与天价地对应的是二级市场的组织架构的变化,在土地成为稀缺产品的今天,中小房地产商事实上已经丧失了容身之地。房地产开发商也毫不讳,到到了集中与转型的关键时刻。
引用冯仑的一组数据。企业规模加速集中,万科市值从去年年初约300亿到年底超过了800亿。前年万科刚超过100亿的销售额,去年达到212亿,今年如果不出意外,万科会有400亿的销售,市值会到1400亿。
形势比人强,这一保守的目标被现实远远甩在身后,仅半年时间万科的市值就达到2000多亿。去年全球最大的住宅公司营业额是115亿美金,如果人民币对比美元3-5%的市值幅度,万科在3-5年会成为全球最大的住宅公司。去年年末有110家A股上市公司,三年前,A股上市公司58家,而这58家中第一位的市值也就是100亿左右,第十位的市值30亿左右。到去年第一位的市值800亿,最后一名去年也是600亿以上。而在香港上市受到热烈追捧的内地房地产企业碧桂园,市值一度超过万科。
对于寡头企业而言,国内外的融资渠道已经打通,好处自不待言,坏处是国内银行的融资渠道已经不是惟一的救命稻草,以行政手法进行调控难度极大,房贷调控的成本最终将由那些做工还贷的个人房贷者承受。
以融资能力与专业能力带动的房地产行业大洗牌正在轰轰烈烈的进程中,土地重新定价与资本市场大发展使之如虎添翼。房地产客户、土地、资本、金融等资源全部在向大型公司集中,向发达地区集中。大型房地产公司在二三线城市的抢地与涨价风潮,到现在为止只是刚露了一个头。伴随着房地产行业集中度的提高,是房地产市场专业化的提升,根据另一组数据,06年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当中,以房地产开发为单一主营业务的占到45家,为主业之一的企业55家,专著于两种物业开发投资的企业占80%以上,这不仅说明专业化程度提高,还说明了房地产行业门槛的大幅提升。
毫无疑问,行业集中度的提高,行业寡头的形成,说明了定价权益愈向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倾斜。据楼市记者调查,半年内,京城近40个万元以上的楼盘房价上涨高达2000元/平方米以上,与多数楼盘纷纷采用“挤牙膏”式的销售策略不无关系。万科东第、公园2008、融域等房地产行业龙头老大以及大名鼎鼎的国企们所开发的楼盘都成为高房价背后的推手,他们以各种理由延迟商品房的销售,通过短期内一轮又一轮的重新定价,成为天价地王之后的市场定价之王。
那些希望住上便宜住房的购房者,必须双眼紧盯着政府的规则,现在,北京、上海等地都将政府保障住房比例定在了30%左右。从上海等地的实践经验来看,这是能够保持房价不脱地心引力、同时最低限度地保障中低收入住房的最低比例,也是房地产市场稳定的最后希望。房地产上市公司成为中国股市的大好风景,房地产寡头成为股市翘楚,绝不是偶然的,其中有深刻的经济与社会含义。
未来5年,全国房地产市场会被重新洗牌,目前的5万家房地产企业最终存活下来的只有1%。这是冯仑的预言,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