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思朴
两年前,我曾对银行的贱卖提出了激烈的批评,
现在看来,我对银行股价以及其本身业务发展的预测都一一实现。各大上市行改革的报道不断见诸报端,今天是建行:典型“嬗变”的背后,说的是建行上市后对企业形象、业务、流程所进行的一些变革,而这一些,在我眼中两年以前就是必然性事件!
记得当初我举的是农村改革的例子,承包制以前,中国每年闹饥荒,而之后,粮食多到去喂猪。体制的改变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不断在这三十年中得到显现,这一次,是银行!
看待中国的问题,切忌用静态的眼光去套,更不要用美国的苏联的教科书去套,自然科学的客观真理我们比老外差点,但是对社会组织行为的研究成果,对人与人关系的认识,中国的普通人,或许都可给外国的专家当老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的思想武器,也是中国人历来的传统。无可无不可,只要是符合客观事实,符合最大群体利益的事情,在思想上不会有什么障碍去做。
直到现在,仍然有人对工行市值占世界第三耿耿于怀,但我还是要说,第三是价值没有发现,它真正的位置应该是第一、当之无愧的第一。我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100多位,但是总的却排名第四,人多力量大,集中起来的财富,当然会比国际上其他银行的要大。
巨大的储蓄是资源而不是包袱,中间业务的缺失最终会逐步赶上来,花旗也想吃利差,可美国人不爱存钱,要吃,也只能到中国来吃。这是中国银行与美国银行的关键差别之一,所以,银行最好还是不要在业务收费方面强求与国际接轨,让这些存款快速地运转起来,创造更多的价值,比每个月收几块钱的帐户管理费来的价值多得多。
国有国企的效率,有的人总是以西方发达国家都没搞定,我们怎么搞得定这样的话来加以否定。关于这一点,不用争论,静待一边,继续看。管理,说到底是人的问题,世界上说到与人打交道的学问,中国人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别的国家搞不定,只是说明真人还没出手而已。
国企改革的路径,其实已经很清晰,这也凸现一个健康有序的资本市场的重要战略意义。第一步,让它们上市,用资本市场的那一套成熟机制来约束它们,使它们成为真正的企业;第二步,减持,国家的股权稀释,全民所有表现出更实质的意义;同时,加强对企业红利的使用监管,使国企红利除了发展之外,也增加公共服务的职能。
仅仅用圈钱那样静态的解释去看国企改革,是看不到希望的。仅以中国石化为例,即便是它把社保基金套了两三年,现在它都已经翻了好几倍。几大国有行今后的一二十年,复制汇丰控股的走势的可能性也相当大,但愿我们不要在十年后后悔,当初怎么没有买入几元钱的工行?那可是国家给老百姓买福利房的机会啊。
任何的改革都有起点,民营企业的发展不是一日之功,但是再过十年、二十年来看,我们会很难再去区分,什么是国有企业,什么是私营企业,那时候,也许更多的是在资本市场上市的公众公司!
投入资本市场,就是在分享中国正在发生着的这一历史转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