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磐石之心
近日,松下、长虹、日立、LG、三星、先锋等在等离子电视生产企业提出共同建立“中国等离子产业集群”计划,该计划已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而且长虹与彩虹投入6.75亿美元进军PDP屏项目,计划三个建设期的总投资约20亿美元。
国产彩电不掌握核心技术一直被业界诟病,长虹与彩虹联手进军PDP上游等离子屏的生产被称之为“拯救中国彩电产业的必由之路”。其实,这已经不是中国企业第一次尝试进军上游产业,京东方曾经在国家的支持下进军液晶面板的生产,但是最后亏损的一塌糊涂。京东方造屏的失败被归罪与液晶面板市场竞争激烈,而等离子市场相对比较温和,这也是长虹与彩虹力挺等离子的原因。
然而,笔者认为液晶面板市场竞争激烈才足以显示这一产业的活力,等离子竞争小则恰恰反映了等离子的需求少。此外,液晶、等离子的关键技术都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即使长虹与彩虹投产了等离子面板,最后还是绕不开国外的专利,近日松下明确表示没有向长虹全面公开等离子技术,只是合作关系。显示技术日新月异,继等离子、液晶之后,OLED、SED技术和产品也相继问世,新技术替代旧技术的速度越来越快,那么当我们建好了等离子生产线,国外企业会不会又淘汰了平板,转向更先进显示技术呢?
等离子的市场在萎缩
等离子与液晶之间的争夺战一直非常激烈。近日,松下准备推出32英寸的等离子电视,抢占液晶市场,而液晶迈向40英寸以上大尺寸抢食等离子的份额。然而,液晶较等离子还是优势明显。
根据信产部公布的我国彩电业第一季度的统计数据,液晶电视产量达296.9万台,比去年同期增长82%,而等离子电视产量只有区区11万台,比去年同期暴跌95.5%。而且从国美苏宁的数据我们也能够见证等离子的衰败。来自国美、苏宁、五星等家电大卖场今年五一黄金周的销售数据是,液晶和等离子电视之比为9:1,而2006年,卖场方面液晶电视和等离子之比还为8:2。
以上数据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等离子与液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等离子在中国市场逐渐被液晶边缘化了。笔者不认为液晶技术优于等离子,两者各有优缺点,等离子对动态图像的处理效果以及响应时间等方面都优于液晶,那么与液晶一起发展的等离子为何在中国如此颓势呢?
等离子不敌液晶的原因
自2005年等离子和液晶一起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液晶电视逐渐被企业和消费者认可,而等离子却被边缘化了,现在国内五大电视企业,仅长虹力挺等离子,其余都几乎放弃了等离子生产。
需求决定供给,市场对等离子的需求弱导致电视企业不愿生产,从而出现了典型的马太效应。消费者之所以不认可等离子,这主要是因为等离子本身的特点以及中国消费者的特点决定的。等离子产品一般集中在40英寸以上,50英寸以上产品是主流,而且售价高达3万以上;其次,中国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而且由于人口众多住房紧张,平均住房面积也低于发达国家,因此等离子电视不适合中国消费者放在空间有限的客厅里,相反液晶主流产品在40英寸以下,32、37英寸主流,这无论在价格和住房空间的适宜度上都比等离子有优势,从而导致消费者普遍选购液晶,而彩电企业当然要顺应消费者的需求大量生产液晶,减少等离子的生产,从而出现了等离子被边缘化的现状。
Google
AdSense 博客也可以赚钱!
找到了等离子不敌液晶的原因,我们就来找解决办法。等离子的问题不是出在屏上,而是出在需求上,刺激需求是关键。然而短期内我们无法有效的提高消费者收入,虽然50英寸等离子降价幅度高达40%,但是对大部分消费者来说都是奢侈品;其次,住房问题越来越紧张,消费者的客厅也越来越小,所以等离子必须实现40英寸以下面板生产,虽然技术能够实现,但是成本恐怕要高于液晶,售价应该也会高于同尺寸液晶电视,目前32英寸液晶电视已经跌破了4000元。
因此,笔者认为等离子衰败的原因不在于技术,而在于需求,市场没有足够的需求,即使再好的技术也无人问津。所以长虹与彩虹花巨资进军等离子屏的生产,很难说不会重蹈京东方的覆辙,京东方死于竞争,而长虹与彩虹将死于没有竞争。
建等离子屏是跟风结果又落后
90年代,中国彩电不敌索尼的特丽珑现象管,国家投入巨资完善CRT上游产业链,等我们的产业链完善了,日韩、欧美企业推出了平板电视,中国企业又一次在技术上落后了。现在日韩占据了液晶显示技术的顶峰,我们又开始完善平板电视的上游产业链,笔者担忧等我们的产业链完善了,国外企业新的显示技术又一次取代了平板,我们总是跟在外资的屁股后面,然而跟风者永远是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