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生平与作品特性研究性学习”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的特点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研的情境,让学生能在积极主动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其实践能力,通过学生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进而学会学习,了解社会,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它不刻意追求大纲以外的新知识,也不要求所有学生的研究结果都有创新,但都要求激发和培养所有学生的创新精神。
面对中国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培养新世纪高素质人才的要求,研究性学习因其全新的教育理念,成了我国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成为许多学校探寻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研究性学习在我校也是个新生事物,也给我们传统的“讲、读、赏、析”的语文教学模式带来全新的冲击。如何顺应课程改革的新潮流,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来指导语文教学,成了我们语文老师必须认真面对的一个课题。那么,教师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二、实验前的准备
在本学期开学初的校语文教研组会上,组长钟爱东老师要求各位语文老师都要进行小专题的研究性学习。之后,我就开始对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的目的、意义和一般步骤进行探究。第三周,在听了副校长陈自力老师《关于研究性的学习的几个问题的思考》的专题讲座之后,我对研究性学习有了比较完整的印象,也开始就如何在自己所任教的班级进行研究性学习进行构思。
对于我和学生来说,这都是一次新的尝试,因而,我想如果一下子就以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甚至综合性跨学科研究为主要内容进行研究性学习,不仅不符合本校学生的特点,而且未必能够达到预期目标。于是,我在确定研究主题时,有意地缩小选题的范围,并确定以学生所学知识为主,立足课本,并向课外延伸辐射。在第13周,我就此与钟爱东老师进行仔细的探讨分析,基本上达成了一致的意见,并确定以“苏轼生平与作品特性”作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主题。这是考虑到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所接触到的苏轼作品的篇目较多(单本学期就学过他的两首词和一篇散文),学生对苏轼有一定的了解,对他也比较有兴趣,且苏轼生平及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对学生也很有吸引力。
三、实验过程和方法步骤
确定主题之后,我对所选主题进行认真的备课,并做好记录,然后在高二(8)班进行动员,学生反响热烈。在第十三周星期五的语文课上,我专门就本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指导。
1.指导学生进行选题
选题阶段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为学生为了寻找问题,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等都高度集中,这就使他容易有新的发现和创新,因此,要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去发现和找出问题。但对于初次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学生来说,自我选题经常会出现选题过大、过于抽象、依据不足或角度不明等问题。因此,在此次的“研究性阅读”指导中,我在钟爱东老师的帮助下,持意为学生拟出了几个子课题,如:
l
l
l
l
l
l
同时要求他们先根据老师的提示,确定清晰的研究方向即具体的研究子课题,以免多走弯路。后来学生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些选题对学生的确起了指导作用。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学生掌握的信息越来越多,不少学生会在中途改变自己的研究课题,因此,教师在指导时必须跟踪到位,经常关注学生的研究动态,指导学生在他们所掌握材料的基础上,反复论证,尽快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
2.指导学生收集信息
在学生确立了研究课题后,我要求学生大量的收集与苏轼有关的信息,包括苏轼的轶事、传说、评论等,做好读书摘录和笔记,然后根据所确立的子课题,对所掌握的纷繁复杂的材料进行分析、分类、思考和判断,确定相关材料的取舍,判定哪些材料能为我所用。为方便学生研究,我还向学生提供一些有关收集信息的渠道,如:
l
l
l
l
l
3.指导学生撰写结题报告
撰写结题报告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很多同学对此一筹莫展,觉得无从下手,原先选题和收集信息时的那股热情一下子冷却下来。针对这一情况,我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课题,把所收集的资料中某些相关的内容加以分析归纳、综合概括、补充完善甚至否定批判,从而有所发现,最好能阐发新的思想观点,提出有价值的看法,并指导学生按议论文“三段论”,即引论、本论、结论的模式来写报告。引论即点明自己所确定的研究子课题,概述范围,交代背景;本论即报告的主体,要紧扣子课题,运用所掌握的材料对子课题进行有力的分析论证;结论即学生围绕子课题所归纳出来的看法、观点。同时,要求学生在撰写过程中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报告要有针对性,即要从所收集的材料出发,围绕子课题进行论述;其次,要对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归纳,使自己的研究报告具有一度的深度和广度,不要人云亦云;第三,要做到思路清晰,详略得当,前后一致;第四,要注意团结协作,研究同一课题的同学应分工协作,撰写一篇比较有价值的报告。在学生完成了总结报告的主体内容后,我就指导学生按一般结题报告的要求,在报告的末尾列出参考文献,如资料的时间、内容、作者、登载的刊物名称及页码、网站的网址等。这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最重要的阶段,要求学生在3周内完成。
4、指导学生撰写个人总结
我要求学生在完成了研究性学习的结题报告后,对自己此次的学习情况作个人总结。个人总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① 本次研究性学习对你产生了哪些影响?如学习观念的转变、学习方式方法的改进、学习态度的变化等等。② 通过此次学习,对苏轼是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③ 苏轼的人生经历、人格力量是否对你产生一定的影响?你打算如何借鉴苏轼的人生经验?
四、实验结果
经过多方面指导,学生很快进入实际操作阶段,在这段时间里,老师通过不断地与学生交流,随时了解、评价每个学生的活动情况,并继续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样,到了第16周星期五,大约有20位同学陆续交来了他们的研究报告。我经过认真仔细的阅读发现这些研究报告基本上可分为三类:一类侧重研究苏轼的文学作品,进行这方面研究的以王月婷、陈英英、陈静、黄月丽、陈晓惠等同学为主;一类侧重研究苏轼的生平和影响,进行这一方面研究的是陈凌、陈韵文、陈宏梅、林素琴等同学;另一类侧重研究苏轼思想的复杂性,进行这一方面研究的是郭胜蓝、林莉莉、叶素芬等同学。针对这一情况,我进行了第二次的选题指导,最终将这三类总结报告所体现的观点作为这一次研究性学习的子课题,并分别由王月婷、陈凌、郭胜蓝担任各课题组组长,要求每个小组利用一周时间,根据各自的研究子课题,对自己所掌握的材料进行更深入更系统的研究,每个小组整理出一篇具有一定深度的总结报告。同时,指导她们记住撰写研究性结题报告的一个宗旨,即观点明确、结构清晰、简洁明了,而不要将这项工作当作一项高深的难题。
在她们撰写结题报告的过程中,我依然不断地与之进行联系、指导。一周后,三个小组都完成了各自的结题报告,而且三份报告都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第一小组在评述苏轼的文学作品时,分别从苏轼的诗、词、散文这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他在诗、词、散文创作上的特点和成就,报告认为苏轼的诗“内容丰富多彩,风格多样化,是宋诗走向成熟的标志”;认为苏轼的词更具有艺术创造性,给词注入了新的血液;同时认为苏轼的散文成就,是古文运动胜利的标志。报告条理明晰,内容丰富。第二小组的报告在突出苏轼“三起三落”的坎坷生平后,主要评述苏轼的文学观对后世的影响,认为“苏轼的思想实际上也是明代文学解放思想的先声”,对中国古代文学人文主义运动的出现有倡导之功。报告对苏轼的评价可谓精僻入里,令人信服。第三小组的研究报告主要对苏轼思想的复杂性及其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思想的矛盾进行分析,认为苏轼“一生坚持以儒家思想为立身之本”,并把道家、禅宗思想圆融无碍地化为自己的精神血脉,形成自己“坚韧爽朗、通达宽厚”的性格。报告观点新颖,深刻鲜明。
五、实验的启示
1.对学生的启示
在各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了结题报告以后,我趁热打铁,及时地和他们沟通,请他们根据这一段时间来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情况,每位成员写出一篇心得体会,谈谈对自己所研究的课题的看法以及参加研究性学习的感受。面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同学们非常踊跃,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陈晓惠写道:当老师布置下来要研究苏轼,我就觉得特别兴奋,因为苏轼是我最喜欢的诗人、词人……我便上网查找。只见关于苏轼的网站有几百个。我不禁发出慨叹:真不愧是苏轼啊!为了查找有关苏轼的最好、最全面的资料,我几乎把所有的网站都查遍了。最后,我找到“中华书屋”,那里的资料可全了……通过这次对苏轼的研究性学习,我对苏轼的了解更多,自己的知识也更丰富了。
王月婷写道:结束了这次研究性学习,我体会到了这种新的学习方式为我所带来的好处。首先,这种方式培养了我们的自学能力和阅读的好习惯。我们体会了图书馆、网络等自学工具的妙处。其次,这样的学习使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因为是自己的劳动果实,是自己直接获取的知识,因而所留下的印象特别深,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再次,这种学习方式扩大了我们的视野,有利于培养我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郭胜蓝写道:研究苏轼的课题结束了,但我对他的认识才刚刚起步。关于苏轼的研究从查找收集资料到翻阅整理,可以说如此系统的研究让我对苏轼及他的作品有了更深、更详尽的了解,使我在文化上、思想上的累积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它将作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笔财富被我好好的珍藏,因此这次研究性课题是成功的,它达到了它真正的目的,至少对于我,它收到了它所要达到的效果。……苏轼豪迈的人生态度影响了我也启发了我:对于某些事情,我们不要太在意结果,特别是当结果与所想的完全不同时,与其悲伤、失落、不甘,不如及时调整心态,以最快最好的状态再次“整装出发”,相信在自己的努力下,一切终将有所改善甚至大为不同,不是吗?
林成丰同学对这次活动作了比较全面的归纳:知识本身的获得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获得知识,开发你的各种潜能。这是这次研究性学习给我的最大启发。“研究性学习”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其中充满乐趣也极富挑战性。你必须亲自去做,才能够体会“该如何做”。通过这种学习,你将得到如何去获得知识的经验,你的各项技能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你的素质也会在其中得到提高。在这次的语文研究性学习中,我们对苏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多方面的研究。首先,我们先确定好要侧重研究的方面(我们侧重研究的是苏轼作品的语言);其次,收集有关资料,进行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并将其加以整理。我还将资料制成图表,这样更直观,不仅有利于我们对问题的思考,也有利于人们对我们的研究成果的了解。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我更懂了知识的获得是来之不易的,但当你通过努力获得时,那将会使你无比快乐。
……
在这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由于转变了学习方式,将学生置于一种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之下,引导学生从完全接受性地学习转向主动、积极地学习,这既让学生感到新奇,也使他们获得了以前课堂上没有的感受,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也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次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潜能、学生的活动能力等都得到了全面的前所未有的表现。也正因此,学生们对这次活动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2.对教师的启示
这次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也对我产生了很大的触动。首先,这次活动使我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人才观念产生了很大的改变。它促使我们必须从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变为对学生的学习加以组织、指导,与学生形成平等民主的关系,了解学生,帮助学生。特别是一些平时学习成绩不很突出的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所体现出来的能力和素质,促使我们必须对他们重新认识。其次,它促使我必须利用课余时间,不断地拓宽加深自己的知识领域,以完成指导学生、帮助学生的工作,在这次活动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方面的,有些资料自己见所未见,这也促使我不断带着问题继续学习。而在这探究性的学习中,我也不时地获得与学生同样的乐趣,使自己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