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游曹植墓、子羽墓、庞涓墓

(2012-08-10 16:47:26)
标签:

旅游

分类: 旅行漫记



     2012年8月9日,受在浙江登陆台风“海葵”的影响,内陆省份河南中东部的天气也凉爽了许多。

     因事前来河南通许县,中午餐叙,席上谈及历史文化,我遂想到位于通许的曹植墓和庞涓墓,何不借机参访,以了多年之心愿呢?情致之所至,在我的提议下,大家决定一同前往,我们首先要去看的是曹植墓。

http://s9/bmiddle/405a6bd8tc6e6139bca28&690

     曹植墓位于通许县城东南十余公里处的七步村的一所废弃的小学院落里,墓冢较为规整,明朝所立铭碑高高矗立,碑文洋洋万言、潇潇洒洒,依稀可见,令人惊叹的是该碑四周还刻有龙的图案,可见当年立碑者对曹植的敬佩之情之深及所倾注的心血之多,只是驼碑之龟头被人为破坏掉,不知现在何处?尽管没有人管理,但终归有一圈院墙围着,千百年来风雨战乱,竟也未伤及墓室本身。院落里有几位老人和百姓在此游玩,一老人见我们情致甚浓,遂站起来向我们介绍了一些情况,只可惜他所讲的东西太为有限,我怀着敬佩之心细致地看着这里面的一切。

     曹植墓的前面陈列着一排石碑,看得出有三块应为明清时所立,今通许古称咸平,应该属春秋战国时期陈郡管辖。古人立碑的做法值得玩味,在古代,记录一个重要人物生平的文字除了记载于皇宫内院的史书里(如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及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就是记载于这样的碑石上,由官府刻制的碑文也是正式文本,当然除了这些,其它都是些所谓的野史了。但史书并非寻常百姓常可看及,这种碑文记载的方式,更可以让老百姓看得到,只是世事沧桑,风吹雨淋,战火蹂躏,能保存下来确属奇迹。

    说起曹植,就不能不说其著名的《七步诗》。该诗是在其兄曹丕为固王位欲杀他时所作,“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若非曹植聪明绝顶,在七步之内吟诵出七步诗来,他当时可能就会死在其兄曹丕刀下,尽管历史上曹丕也是一位文武兼备的奇才。在中国历史上,为了王位兄弟残杀的悲剧,比比皆是,曹魏之家也是如此。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曹植自幼颖慧,10岁余便诵读、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落笔成文 ,深得曹操的宠爱。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世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不拘礼法,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得立为世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变化。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族王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公元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曹叡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232年12月27日曹植逝世,卒谥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离开曹植墓我们驱车前往子羽墓。

http://s5/bmiddle/405a6bd8tc6e6139f88f4&690



http://s14/bmiddle/405a6bd8tc6ea9efb7edd&690



     子羽,名字较为陌生,猜想应是孔子的学生。子羽墓位于通许县产业聚集区里,正面对着通许县烈士陵园。该墓较大,墓冢之前树有一碑,七八个少年在此玩耍。走近一看,证明了我的判断,子羽正是孔子的学生,其人丑才著的典故,我是有印象的,只是不知其人其事到底为何?

     澹台灭明,字子羽,鲁国人,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子羽曾做郑国行人(官名),曾助公孙侨(子产)相郑,是郑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子羽死后葬于河南省通许县东1.5公里金园村。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于墓北建子羽祠,通许知县李为宪撰文勒于石。后知县王应佩为其祠书额。

    子羽墓形制较大,看来时人及后人对其还是非常尊重的。

    离开子羽墓,我们颇费周折来到了庞涓墓。

http://s14/bmiddle/405a6bd8tc6e613af5c8d&690



http://s8/bmiddle/405a6bd8tc6e613ac8797&690



    庞涓墓位于通许县城产业集聚区附近,一路找来看不到任何提示,也许是历史对庞涓的评价多为负面,尤其对其残害师弟孙膑的评价不好。庞涓墓相当寂寥荒凉,一座坟茔孤独地处于一块庄稼地里,墓冢的旁边流淌着一条污染较重的河沟,甚至没有一条直达小路。寻找庞涓墓破费周折,听路过百姓讲,原先有条小路通向墓冢,现在也被种上了庄稼,幸遇一好心老汉指引,我们才得以找到,感触颇深。

    史料记载,庞涓(?-前342),战国时期魏国人。在魏国任大将。公元前354年,庞涓率大军包围赵都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命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孙膑乘魏国内部空虚,率军直捣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庞涓撤军回救。疲惫不堪的魏军走到桂陵(今河南长垣北)遇到埋伏在那里的齐军。齐军以逸待劳,大破魏军。“围魏救赵”的桂陵之战,成为历史上的著名战例。此后,庞涓又于公元前342年迎战援救韩国的齐军,中了孙膑的增兵减灶之计而冒进,于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遭到齐军伏兵攻击,庞涓兵败自杀。

    看过三座名人墓冢思绪万千,两千多年前的历史仿佛就呈现在在我们眼前。三人皆为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之人,子羽和庞涓为东周列国(春秋战国)时期之人,早于东汉(后汉、三国)时期的曹植。后人已对历史做出评判,三人静卧在古咸平今通许的土地上,不管历史对他们评价如何,他们都是他们生活的那个年代里出类拔萃者,都是历史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三座坟茔,尘封着三段历史,给人三种情感冲击。后人应该从中汲取些什么?

    建议国家及地方政府拨款对三座墓冢进行开发性修缮,并妥为管理,教育后人,启迪后人,这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天下人的心愿,我们应该敬畏历史,尊重先人,是他们谱写了历史,我们不能任由这三座坟茔再这样继续荒凉下去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