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简《泰原有死者》可能是左手所书

分类: 书法教育 |
一
《泰原有死者》是一个木牍,也就是一块木板上面,竖长形,上面一共写了八行字。
就整体效果图去看,《泰原有死者》有点像我们现在四尺对开条幅竖式的那个样子。
《泰原有死者》的内容,研究者认为,应该是中国先秦时代的志怪小说,并记录了那个时代的一些丧葬风俗。
从书法学习的角度来看,《泰原有死者》很值得我们学习。
二
就单字结构而言,《泰原有死者》整体呈竖长形。
这种竖长形的样子,在春秋战国的金文中已经非常常见。楚简墨迹中也为数不少。
还要注意的是,这种竖长形的整体结构,在西汉简牍中也是普遍现象。
《泰原有死者》的横画走向,我们也应该注意一下。
通常而言,我们在手写体时,横画并不是绝对的水平线,多数情况下,横画是往右上角稍微抬高那么一点点的斜线。
而《泰原有死者》的横画呢,其走向却是向右下角稍微倾斜。
三
这种横画向右下角稍微倾斜的现象呢,在秦简和西汉简当中,也是比较常见的。当然,其绝对数量,还是不如横画是往右上角走那么多。
我个人还有一个推测,不知道是否正确:这种横画向右下角稍微倾斜的书写者,很可能是擅长左手拿笔书写,也就是我们俗语中所说的“左撇子”。
因为擅长用左手书写时,写横画过程中,从左上角向右下角走笔,会觉得更顺当,也就是这种写法,更符合我们现在所谓的“人体工程学”。
然后还在一种情况呢,就是最初书写的人本来是位“左撇子”,他带的徒弟们使用右手执笔,也学习了这种书写手法。这种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我们现在手上的字帖,整体图样的字太小,看不清楚,无法用于临帖。
而局部部分,只是分成了四个截图。如果我们要整篇行文通顺地临帖,就需要第一张局部图临完第一行,再接着临第二张局部的第一行,直到最后一图。临第二行时,还得这样做,以此类推。直到临写结束。
五
我们可以使用不同纸张类型来临写。
六
对于一帖多临,我们的建议是:
1、建议每次临写时,换用不同的纸张类型。
2、所临写字迹的大小也可改变一下。
3、两次之间的间隔时间不要太近,最好一周以上,一两个月会更好。因为这样做,能够起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4、无论怎么,临帖贵在长期坚持。
《泰原有死者》是一个木牍,也就是一块木板上面,竖长形,上面一共写了八行字。
就整体效果图去看,《泰原有死者》有点像我们现在四尺对开条幅竖式的那个样子。
就是下面这个图的样子:
从书法学习的角度来看,《泰原有死者》很值得我们学习。
它的局部图(之一)是这样的:
就单字结构而言,《泰原有死者》整体呈竖长形。
这种竖长形的样子,在春秋战国的金文中已经非常常见。楚简墨迹中也为数不少。
还要注意的是,这种竖长形的整体结构,在西汉简牍中也是普遍现象。
《泰原有死者》的横画走向,我们也应该注意一下。
我们不妨来看看其局部图(之二):
而《泰原有死者》的横画呢,其走向却是向右下角稍微倾斜。
三
这种横画向右下角稍微倾斜的现象呢,在秦简和西汉简当中,也是比较常见的。当然,其绝对数量,还是不如横画是往右上角走那么多。
我个人还有一个推测,不知道是否正确:这种横画向右下角稍微倾斜的书写者,很可能是擅长左手拿笔书写,也就是我们俗语中所说的“左撇子”。
因为擅长用左手书写时,写横画过程中,从左上角向右下角走笔,会觉得更顺当,也就是这种写法,更符合我们现在所谓的“人体工程学”。
我们来看看其局部图(之三):
然后还在一种情况呢,就是最初书写的人本来是位“左撇子”,他带的徒弟们使用右手执笔,也学习了这种书写手法。这种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四
我们现在手上的字帖,整体图样的字太小,看不清楚,无法用于临帖。
而局部部分,只是分成了四个截图。如果我们要整篇行文通顺地临帖,就需要第一张局部图临完第一行,再接着临第二张局部的第一行,直到最后一图。临第二行时,还得这样做,以此类推。直到临写结束。
我们再来看看其局部图(之四):
我们可以使用不同纸张类型来临写。
比如这是我用团扇纸临写的效果:
下面是用四尺对开横幅的临写效果:
然后是用5X7CM篆书格条幅的临写效果:
对于一帖多临,我们的建议是:
1、建议每次临写时,换用不同的纸张类型。
2、所临写字迹的大小也可改变一下。
3、两次之间的间隔时间不要太近,最好一周以上,一两个月会更好。因为这样做,能够起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4、无论怎么,临帖贵在长期坚持。
2020年6月2日草草而就
前一篇:六一节日快乐!
后一篇:如何写出半篆半隶的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