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中涛个人简介

(2020-05-16 00:34:26)
分类: 其他内容
杨中涛个人简介
恩师欧阳中石先生(左)与我。


杨中涛个人简介

硕士论文答辩会合影。左三为导师欧阳中石先生,右二为副导师王世征先生,左二为张同印先生,右一为杨中涛。


杨中涛个人简介
首都师大中文系95届全体硕士研究生毕业合影:前排左三为欧阳中石先生,前排左一为我的副导师王世征先生,后排右一为杨中涛。




杨中涛个人简介
近乡情更怯。杨中涛2018年春节回湘途中沅江岸边留影。


杨中涛,原名杨秀付,出生于湖南省凤凰县,现定居北京。书法家、书法教育家、翻译家、杨中涛书法讲堂创始人兼主讲人、互联网及IT产业专家、新媒体人。大学本科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后考取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书法专业,师从我国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为欧阳先生所招收第二届书法硕士。

毕业工作后曾担任过教师多年。2002年进入互联网行业,曾担任多家主要门户网站科技频道文字翻译。除科技新闻(互联网、计算机硬件/软件、IT产业、电信、手机、移动互联网等)外,其他翻译领域曾涉及国际新闻、财经新闻、生物科技以及其他题材内容。2013年9月开始在新浪微博发布各类书法教育原创文章。


杨中涛个人简介
杨中涛折扇临写楚简。


2016年9月创建杨中涛书法讲堂,并开设书法教育公益班、高研班、一对一定制课程等课程班次。其中公益班已经举办两期,目前为第五期。第三期将于今年9月初开课。自讲堂创建以来,本人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原创书法教育文章达数百篇之多。我们的书法讲堂主要针对成年人书法教学,学员来自全国各地。年龄段不尽相同,但主要是成年人,绝大部分学员全日制学历为本科或以上。

自杨中涛书法讲堂创建并开课以来,在长达近两年的教学过程中,我本人提出了“临帖三多法”:即“多临帖、临多帖、临帖多”。并提倡学员以古为师,以古代法帖为师。要求学员一定要通临各种法帖,而不要死守一家一帖。虽然我们的公益班是完全免费,但教学内容一直没有任何保留,并提出了“见帖临帖”(可以临任何帖)的临帖方向建议。


 

杨中涛个人简介

杨中涛四尺四开书:翰墨缘。


此外,我们提出书法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只临帖,而不加强学问修养。我们要求学员除学习书法史、书法理论之外,还要加强古代汉语、古典诗词、碑帖常识、篆刻等等书法配套知识的修养。在通过网络教学的基础上,我们还加强了线下游学的实践,目的是希望学员将学到的书本知识,能够加以具体实践。我们提倡学员到名山大川去观察古代书法作品,到湖光山色中去感受书法的线条。我本人为此为讲堂草拟了一副对联,目的是同讲堂所有学员共勉:

识四海人,行千里路;
临百家帖,读万卷书。

除公益班外,我们还开通了高研班,目的是为了希望系统学习书法的全国学员,提供一条学习进阶的通道。目前高研班已经举办了四期。在这四期教学过程中,我们第一期连教案都没有。第二期和第三期,又出现了重书法理论轻临帖实践的不足。在第四期高研班开课后,我们明确了这样的教学方向: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也要加强临帖指导。如此一来,我们目前每次高研班在理论授课之后,在线讨论内容是非常热烈的。


  杨中涛个人简介
杨中涛四尺四开书:花开花落。


无论是公益班、高研班还是一对一课程,我们近两年的教学结果表明:不管学员当前是何年龄段,只要你能够认真完成我们布置的临帖作业(包括文字作业),其长进都是非常明显的。我们也提出,学员只跟以前的自己比,而不要与其他学员比,原因就是每个人的性格、学历、书法学习基础……都不一样,所以我们跟以前的自己相比,如果有进步了,那就是非常好的成绩。

我们讲堂布置的临帖作业,是以书法史为线索的。以书法史为线索来布置作业,能够提高学员的书法史知识和眼界。此外,在布置作业过程中,我本人一直坚持与学员共进退,一直坚持完成布置给学员的作业。这一方面是所谓的“教学相长”,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与学员同甘苦,一起学习进步。

 

杨中涛个人简介

杨中涛临写汉碑之篆书碑额。


我们前面的书法学习道路还很长,在此愿意与所有学员一起交流学习进步,并对全国所有旧雨新知的支持和厚爱谨表谢意,祝所有学员和朋友们生活幸福,诸事顺意,书艺日进!


2018年6月23日杨中涛于京华顿首再拜

 

杨中涛个人简介

附件一、杨中涛主要著述:


1、《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学科教育卷》(参编),沈阳出版社 ,1995年版9月。


2、《幼儿入学准备教材·绘画启蒙》(与张念芸合著)。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7年7月。

3、《七彩童话》(共七篇原创作品,暑名杨雨轩、杨梦秋)。  农村读物出版社,2002年1月。

4、《书法与中国文化》(合著,负责第二章“秦汉书法文化”编撰)  。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5、《历代千字文真迹比较·楷书卷》(主编), 西苑出版社 2003年9月。

6、论文:《何谓款识?包括哪些内容》、《书法作品用干支纪年还是公历纪年好》。两篇文章收入《书法教学释疑》一书。天地出版社,1993年6月。

7、论文:《浅谈书法心理学学科的构建》 。文章发表于《书法艺术报》(济南)。第18期 1994年1月。

8、硕士毕业论文:《书法的文化基础探源》。

9、曾担任《英语沙龙》杂志特约翻译,向该刊共提供精品译文约100篇。

10、互联网外电新闻翻译:涉及国际新闻、互联网、IT等产业新闻和分析材料,共计至少达千万字。

11、2013年以来,通过新浪博客、新浪微博以及腾讯微信公众号等互联网渠道,发表书法教育原创文章约300多篇,总计约数百万字。并发布各类原创书法教育原创书写视频、音频多种。今后此类原创性书法教育文章、视频及音频,仍会逐步增加。




附件二、杨中涛与学员游学云居寺


  杨中涛个人简介

杨中涛于2018年5月19日组织的云居寺游学。与学员在石经山石经洞的明朝董其昌“宝藏”刻字前留影。


杨中涛云居寺游学古风作业,请所有讲堂学员及朋友们批评指正:

戊戌初夏与诸友游学云居寺

晨起即驱车,气候已微热。
青山更妩媚,杨花飘若雪。
古寺出幽深,石经藏地穴。
堆积复堆积,难辨字优劣。
远观石经山,攀登意已决。
拾级步履艰,身疲气非泄。
半倚神仙枕,笑谈古英杰。
一崖何其峭,经洞星罗列。
宝藏书绝壁,禅意从心阅。
返途鸟语喧,桑葚枝欲折。
诸友俱优雅,雅意何高洁。
论书无顾忌,古今尽可说!

注一、“宝藏书绝壁”,石经山之石经洞侧绝壁上,有明代董香光所题写“宝藏”大字。

2018年5月20日草草


杨中涛个人简介

杨中涛个人简介

杨中涛个人简介

杨中涛个人简介

杨中涛个人简介

2018年5月19日云居寺游学活动花絮。




附件三、杨中涛临帖杂说三十则


杨中涛个人简介

杨中涛隶书临帖作业选。


1、每个人的经历、个性不一样,临帖效果也千差万别。临得像是一个基本要求,但那种所谓临得非常非常像,通常是描出来的,得其形而无其神。所谓的“临帖复印机”,只是走向另一个极端,且此类人通常脱帖一写,根本没有自己的东西和个性。而特别注意运笔速度、章法等元素的人,则单个字形又不是很像。这是一个平衡处理的问题。但无论怎样,在我们长时间的临帖过程中,一定要长期坚持临帖。书法学习最后拼的就是:你的临帖量有多少,临帖频率如何。

2、对于初学者而言,确实不要过于纠结你的临帖像不像。你能够坚持通临字帖,这本身就是很好的训练和长进。如果是比较有基础者,如果过于纠结像不像,最后你就“卡”在那儿出不来了。临不同的帖,就是增长自己见识的大好机会。

3、很多网络课堂,只教一种帖,或让你只临一两行字,还要求你反反复复临这种很少的内容。这是面向小学生的书法教学方式。成年人的分析能力很强,需要在临帖的基本量方面下大功夫,有比较才有鉴别。基本的临帖量不到,说什么都是空的。

4、如果你手上的方格规格比较小,但又想写大字,则完全可以将四格并为一格,这样大格子就出来了。如果不希望看见格子线,比如临习行草书,你也完全可以将纸翻过来,用背面来临,则格子的影响基本上就没有了。

5、我们一直不主张学员学现代人的字,明、清之人也只可浅尝一下,不可深钻。最应该临习的,还是要临习宋、唐、南北朝、秦汉甚至先秦的东西。在纸张发明前,简牍就是墨迹本,简牍非常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学习。我也不希望学员学我本人的字,还是直接学古人为好。


 杨中涛个人简介

杨中涛四尺对开大字:宁静致远。


6、历朝历代的书法家,都是通临为主的。只有通临,你才能知道原帖的整体是什么样子的。尤其是行草书,通常情况下,前面部分不如后面写得精彩,原因是前面部分,书写者的手指还没有活动开,后面部分手指活动开了,情况就会好得多。

7、在很多情况下,一些笔画是需要边走笔,笔杆也要徐徐转动的。至于转不转,更多是看你经验,你可以转,也可以不转。实际上没有绝对的标准的。

8、我向来不主张学现代人的字,也不愿看到任何学员学我的字。学现代人的字,其实是一个大坑,容易跳进去,但不容易爬出来。学现代人的字,很容易上手,原因就是经常看到,比较容易模仿。但最大的不足是:学了现代人的字,你再去学古人的法帖,很可能就没有动力,或者说对古法帖会有畏惧心理。所以我们一直是主张学员都去临古代法帖,以古为师。这个要求可能有点高,但突破了这个关卡,你将迎来书法学习的新天地。

9、在某个阶段,“专攻”某个法帖是可以的,也是必须的。但长时间只临一个帖,一个帖的前几行字,还美其名曰有毅力,这个就是一叶障目,自欺欺人了。

10、临帖贵在长期坚持,细水长流。具体方式其实不重要,你每天都临,还是一周一次,甚至半月一次,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不能一下子隔个半年或一年都不动笔,那手就生了。比如我的篆刻,已经很多年不动刀了,过去两年也刻了数方印,但根本就没有恢复到我以前的水平。所以这是一个教训。不能长时间停止临帖(或刻印)。

 

杨中涛个人简介

杨中涛隶书临帖作业选。


11、对于新的字体,尤其是不拿手的字体,不要害怕。开始肯定都临不像。无所谓的态度最好,不像就不像,管它呢。开始就当是个接触而已。次数多了,就会越来越像。

12、创作这种事情,真的不需要事先准备什么的。最好就是一次写就。其他时间拿来临帖。不要本末倒置。

13、多大的笔写多大的字,不要故意小笔字大字,或大笔写小字。这两种情况,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这么做的。

14、临帖尤其是通临,是一个最基本的训练。你连通临都完不成,还在那儿大谈自己有多努力。这其实是自欺欺人的手法而已。通临是书法练习的基本手段之一。我曾练过钢琴的,有一定基础后,你肯定是整首练习都得弹啊,总不能只练习前两页乐谱吧?虽然我的钢琴已经全还给老师了,但这个道理是相通的。

15、书法临帖,不能一直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comfort zone),也就是只临自己学得拿手的,不去临习自己不拿手的法帖。这样的人,我现在生活中接触到的有很多,有的还是基础很不错者。一直在临帖舒适区不动的人,实际上就是故步自封,对于不拿手的法帖心存畏惧,是一种“非拿手法帖恐惧症”。进一步说,这也是一种“临帖宅男症”。不愿走出临帖舒适区的人,等于是自己关闭了书法学习向上、向外、向宽拓展的通道。这种现象,不仅普通书法学习者如此,很多所谓的功成名就书法家也是如此。真正有水平的书家,一直到生命停止,其实都是不停地向上走的。

 

杨中涛个人简介

杨中涛临写金文作业。


16、不要怕临帖出错。比如说,某个字在临写过种中临错了,通常的做法,在错字旁边点三个小点,表示这个字错了、不要了。根本不必从头再来一次。从头再来一次,实在是影响情绪。

17、临帖要敢于拿一些好纸来临帖。咱们的四期学员,不少人手上已经有我们定制的篆书方格纸。一些学员觉得这个纸太好了,舍不得用。我很能理解这种心情。但你至少也得使用一些,余下的再留着。这些纸,本来就是用来练习的。所以在理解各位这种心情的感受上,我仍然强烈建议:请尽量将这些纸都用于临帖,这才是我最愿意看的事情。这种事情,就好比士兵去实弹射击练习,如果我是负责人,士兵跟我说,哎呀,这些子弹太好了,我舍不得用啊,等以后枪法练好了,再来用这些好子弹。教官听了这些话,肯定还是下令士兵将这些实弹打光。只有将这些实弹打光,你的射击技术才会有长进啊。我希望各位将这些练习纸用光,与实弹演习教官的心理是一样的。

18、对于内容比较长的法帖,在临习过程中,尤其是分段式临习,我更喜欢每次都用不同形式的纸和格式。这样向前“推进”的感受不太一样。在此过程中,也感受了不同纸张,毛笔的不同临帖效果。

19、只临帖,不去想创作的事情,其实是“闷声发大财”。通过临帖尤其是通临,不知不觉你的功底就上去了。而且从功底上讲,“临帖就是创作”,只不过你是从别人的创作中吸收有益的东西。不到万不得己,确实不要去搞什么创作。天天将创作挂在嘴边的人,通常是培训机构(要见成果啊)的老师,而不是真心希望你长远长进的人。我这些都是大实话。

20、临帖要有点“玩”的心态,临好了自然欣喜,临不好就去他的,管它呢。常在水边走,哪有不湿鞋?长时间坚持临帖,由于人的情绪总是变化的,有时比较好,有时临得不好,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所以临不好时,不必太在意。这种玩的心态,就是去寻找临帖的乐趣。

 

杨中涛个人简介

杨中涛题匾:御和茶庄。


21、书法史知识的积累,最终不是靠现在市面上的各种书法史专著,而应该是在通读各种断代史教材(各个大学历史系本科生使用的教材)当中,很多书法史的疑问,书法史专著其实解决不了,但这些断代史能够给我们提供各种材料和灵感。在初级阶段,不要试图直接去读二十五史之类的原著,而应该将各种断代史教材消化了再说。没有各种断代史教材这个媒介,对于绝大多数书法爱好者而言,由于你并没有经过正统的史学训练,而直接阅读二十五史或资治通鉴之类的原著,最终还是雾里看花,浪费了大量时间而已。

22、书法学习鸡汤文章其实是浪费时间而已,没什么用。什么“某某法帖50字,让你全面打通/梳理某某笔法奥秘”……,这种文章,看都不必看。天下哪有辣么容易的事情,真那么容易了,岂不人人都是大书法家了。与其花费大量时间阅读这种没什么内容的文章,还不如老老实实临一下帖。

23、练习用纸时,如果觉得方格或状元格(竖行)太小,那就方格四格合为一格,状元格两行或三行合为一行,甚至你就当作没有任何格,这些变通法则,都是可以的。反正就是临了,比不临要强得多。

24、如果是全力经赴,同一法帖的同一时间段,通临一次已经是很好了。反正我通临一个法帖后,通常会有很长时间,根本不想去临第二次。反复通临某一法帖,间隔时间太短的话,实际上是做无用功,安慰自己罢了。不如隔一段时间再通临,以期获得新感受。

25、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没有。任何行业都是这样。具体到书法领域,光凭吹水玄谈,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骗得了外行,骗不了内行。所以你的功底究竟如何,其实看的就是你的临帖功夫,临帖量、临帖范围和临帖频率。


杨中涛个人简介

杨中涛通临《秦山刻石》之末尾部分。


26、如果长期坚持临帖,你临到一定层次后,会有很多初学者会批评你,说你这也不对,那也不对。这些话,只要你坚持临帖,就当成是耳边风了,不要去理会。

27、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在书法艺术领域,只要你临帖多年,有自己的主张后,就会有批评者,就会有不喜欢你的风格者。这些都是正常现象。对于善意批评者,可有条件地分析吸收。对于恶意乱喷者(网络上的一些书法水军,通常是一些书法培训机构所雇佣),则直接无视或拉黑。

28、不要一直用同一种笔临写同一规格的字。要经常变换不同尺寸的笔。大、中、小字都要写。如果练习完毕后,砚中余墨尚多,不要倒掉,用大笔或超大笔,在练习过的纸张背面临大字或超大字。

29、临刻汉印就是打基础。如果真正的篆刻初学者,临刻汉印达10方,则基本可入门。达50方者,一般初学者的刻印,你基本上能看出一大堆毛病。达100方,你的基础已经比较牢固了。帮别人刻印章,已经基本上没有什么压力。达500方者,基本上可以制定印章润格了。越往后越枯燥,越往后越检验人的耐心。无险风光在险峰嘛,古人不余欺也。

30、篆书基础上去了,临刻汉印数量又多了。在某些情况下,由于时间紧急(比如说现场书写,没带印章,但东家现场可提供没刻过字的印石),我们可能需要在数分钟内或最多半小时内就刻完一个章:在印面上直接涂上墨,一片黑色了。然后用笔在另一张纸上写出反字,然后也不上印稿了,直接照着另一张纸上的反字样子,就在黑色印面下刀了,数分钟或最多半个小时就完工。这就是现代意义上的“急就章”。这个,其实也是熟能生巧的例子。以前我自己篆刻能力最强的时候,也能这样做。但现在不行了,所以我现在还是老老实实临汉印。而且我所说的这种急就章,还真就是时间来不及情况下搞的,属于真实情况。如果有意提前操纵时间,搞所谓的现场表演,可能还提前对现场所刻内容进行“彩排”,那这种所谓的急就章,真的就没什么意义了,很假。

注:上述内容,都是来自公益班二期及高研班四期的课堂教学和讨论。内容有删节和增补。


2018年6月23日简单整理旧稿


杨中涛个人简介

杨中涛四尺四开扇面篆书:茶禅一味。

 



附件四:杨中涛柏梁体一首

夜赏芙蓉花

客舍无人午后晴,观澜亭外闻瑶筝。
晚来一路向西行,华灯初上照水晶。
游人如织车马鸣,临水隔花见仙城。
拾级而上心不惊,满座宾客俱为卿。
举杯接觞对煎烹,笙歌缥缈曲难名。
亭亭芙蓉秋水盈,脉脉无言体态轻。
席散众仙启归程,近前细语意分明。
碧云翠雾泪晶莹,愁绝无限更多情。
相别拳拳奉丹诚,回首嫣然志冰清。
武陵归去非濯缨,丰肌弱骨又回萦。
碧纱帘栊鐘五更,银汉遥望怅恨生。
月华如水绪难平,晓风拂槛正黎明。

2015年夏夜作

 

杨中涛个人简介

杨中涛手书自作诗柏梁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