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何书法要学习篆书和篆刻?

(2018-04-02 23:46:18)
分类: 书史书论
为何书法要学习篆书和篆刻?


问:高研班第四期的主要授课内容为篆书和篆刻。可当前阶段我个人并不太喜欢篆书和篆刻。请问学习篆书和篆刻,都有何重要意义?

答:对于书法学习者而言,了解和学习书法史、字体发展演变史是很有必要的。从知识层面来讲,学习篆书和篆刻(包括印章文字),可以加深我们对书法史、字体演变史的理解,尤其是通过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秦汉简牍以及隶变等概念的学习分析研究,将使我们对于汉字字体中的古文字系统向今文字系统有着更好的理解。

另一方面,学习篆书和篆刻,也是给我们的书法学习“留一条后路”。关于这一点,我们曾在多次高研班课程中讲过。原因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你当有所喜欢的字体,你总有一天会感到“厌烦”的。到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去开拓一个书法学习的“新领域”。那么这个新领域如何去开拓?前人的经验,尤其是清代碑学兴起后,其大量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篆隶中的篆书和篆刻,实际上是我们可以加以拓展的新领域。

对于有了一定基础的书法爱好者而言,原因就在于他有一定基础,所以在开拓新领域和“守成”之间,往往会选择“守成”,这是一种趋利避害的保护性选择:因为此前自己没有练过篆书和篆刻,他有畏难情绪,所以就干脆只写自己此前会写的法帖,这样就失去了开拓新领域的机会。

再一方面,如果我们加强篆刻的练习,最低的一种要求:我们可以给自己刻印章,这样自己喜欢什么就刻什么内容。颇有点“万事不求人”的好感受哦!当然了,真想把自己所用印章刻好,也不是辣么容易的事情。其大前提,是去临刻大量的秦朝、汉朝印章。介就叫作“印宗秦汉”。事实上,你的秦、汉印刻多了,篆刻水平自然也就上去了。

问:我刚刚学习书法不久,这个用于盖书法作品印章的印泥,都有些什么讲究?请讲讲如何选购、使用和保存印泥等常识。

答:好的。首先呢,印泥是不印油。印油,就是单位财务处盖公章时用的那种油性物质,一般是一个小盒子,盒子里有一块小海绵,海绵里就存储着印油。财处处人员盖章时,用公章在海绵上蘸两下,就可盖章了。而书画作品所用的印泥,顾名思义,就跟一块泥巴似的。再一点,印油价格是很便宜的。而相较于印油,印泥价格则要贵得多。后者价格通常是前者的10多倍或更高。

问:作为普通书法爱好者,该选择什么价位的印泥?

答:这个得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来。在开始阶段,先买个小盒的,也就差不多了。比较高大上的印泥,一般都是自带一个瓷盒,外面还带了一个锦盒,包装得比较精致,但价格肯定就不便宜了。“经济适用型”的方案呢:可单独购买一个瓷盒,再购买塑料袋装(即散装)的印泥,然后将印泥放入瓷盒当中。具体到价格上,几十元的,几百元的都有,根据你自己情况来选购。

问:印泥在使用及保存方面,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答:当然是使用完毕后,别忘了盖上瓷盒的盖子,否则印泥会干的,下次再使用就不太好使了。此外,带锦盒包装的印泥,我们打开锦盒后,通常发现里边还赠送了一根板装的小棍子。这个小棍子有什么用?很多人不懂,将就这个小棍子给扔掉了。别扔。这个小棍子的作用是:我们用印章去沾印泥过程中,印泥被压平了,这时我们就需要一根小棍子,将印泥“翻上来”并重新翻拌成一个团状。你看,这个时候这根小棍子就用上派场了。反正呢,如果印泥被压平了,就用这根小棍子去翻拌一下,使印泥成为团状。

问:印泥都有哪些颜色?

答:当然是以红色的居多了。但其他颜色的也都有。除最常见的大红外,浅黄色、暗红色的也不少。但这些非常见颜色的印泥,由于产量较低,所以价格也就相对要更贵一些。

问:印泥是不是用着用着就用没了?

答:那是肯定的了。当然前提是你经常在书法作品上盖印。开始时是一大团,用着用着就成一小团了,然后就该买新的了。

问:问一个新问题:我买的是正规厂家的新印泥,但用印石去沾印泥盖章时,印泥出现了拉丝现象,导致盖在纸上的印泥变万了一团印泥,根本看不清字。是不是我买到了假印泥?我可是正规商店买的货啊!

答:可以肯定地回答,你的新印泥不是假货,是真货。只是你买的这盒新印泥呢,“中奖”了。什么情况:这盒新印泥出厂时,所加的印油有点多了,也就是说这个印泥有点稀了。那么如何处理这样情况:

1、如果不着急使用,请将印盒的上端盖子打开,放在阳光照晒之处 多晒晒或自然阴晒。这种方法最好,但所需时间较长。

2、着急使用呢,就用一块小的医用纱布盖在新印泥上面,而用印石去沾印泥,那种拉丝现象就没有了,也能基本盖出印痕了。

上面的第二种方法,其实属于应急处理,不得已而为之。总而言之,你的这盒新印泥属于真品,但属于小概率“中奖”事件:印泥中的印油有点多或太多了。

2016年3月10日初稿
2018年4月1日修订并增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