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导读(第25次课讲义)

分类: 中涛谈书法 |

导言 本次课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说文解字》导论的课程,多年前我曾讲授过多次(不同届)。根据我的经验,如果要对《说文解字》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至少也需要5、6个课时。而我们没有这么多课时安排,仅讲一个课时,所以只能是粗线条式的导读一下,挂一漏万在所难免。所以我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你大致知道一下《说文解字》是一本什么样的书,里边的字,及相应解释都是怎么回事。但要细讲、精讲是不可能的了。如果自己对这方面比较感兴趣,再通过包括自学的其他途径来得到提高。我们讲这节课的内容,目的也是使你自学《说文解字》变得更为容易一些。但仅靠这一节课,我们肯定是不能完全了解该书的,所以我们将这节课称为导读。而且不可能面面俱到。本学期《说文解字》就讲这一次课。如果下学期时间充裕,就再挤出时间加讲一次。
第一节 《说文解字》概述
一、成书年代
作者为东汉许慎,字叔重,时人称之为“五经无双许叔重”。许慎编撰《说文解字》,前后所花时间共22年。后来自己上年纪生病了,觉得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就让其子将书上交给汉政府。
二、版本
东汉到唐代,《说文解字》在传抄过程中,就已经出现了一些字形错误。李阳冰已擅自改动一些字形。宋代时徐铉、徐锴兄弟俩对《说文解字》进行校定,哥哥校定的称为大徐本,弟弟的称为小徐本。目前比较通行的本子,就是大徐本。
因为传抄的各种错误,清代碑学及文字学兴起后,对于《说文解字》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我们使用的中华书局陈昌治刻本,其特点就在于一字一行,这样比较方便阅读和检索。
三、对后世的影响
《说文解字》是中国文字学及古文字学的基础入门书。虽然用现代学术研究的眼光看,《说文解字》的一些字形分析、字义解释有牵强附会的地方,但如果没有《说文解字》,现代的古文字学研究就无从下手。这是从学术研究角度看。从书法艺术角度看,我们在学习篆书、篆刻知识过程中,都离不开《说文解字》。
现在请各位翻开自己手上的书,快速阅读一下该书的“前言”(第一页到第五页)。给出约5分钟时间。这个前言的撰写者署名为“殷韵初”,中华书局“影印组”之谐音。一般认为,该前言的实际执笔者为中华书局编审陈乃乾先生。
第二节 《说文解字》的540个部首
一、部首分类法的意义
部首分类法,是汉字从古文字向今文字演变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就汉字发展阶段看,分为古文字阶段和今文字阶段,二者之间,经过了一个“隶变”的过程。各位临习秦简、帛书,就是隶变的最好文字实物材料。汉字到了今文字阶段,图画文字的元素已经完全消失,进而完成了汉字由图画文字向符号化(指代意义,就是可以指定任何一个汉字来充当某个语法意义。这属于文字学的研究范围,有兴趣的学员可自行参看文字学其他材料)。辣么这么多的汉字,如果将其分门别类?许慎首创的部首分类法,实际上就很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说文解字》部首540个。收入9353字,重文(也就是异体字)1163个。可比较的数据:《康熙字典》的部首量为214个,《现代汉语词典》为189个。也就是说,《说文解字》的540个部首,大量是多余和没有实际意义的。后世总趋势是,将部首加以合并归纳,所以部首实际数量一直是减少。但无论如何,《说文解字》首创部首分类法,尽管有诸多不足,但其历史意义不言而喻。
二、提前标出540个部首顺序
这个我们要求学员提前标出。 标出了540个部首,相当于我们已经将该书的所有收录的汉字,分成了540个小部分。具体的部首,我们来随机举一个例子:
第441部,在第350页下(指下半部分)。这个字的解释是:“手,拳也。象形。凡手之属皆从手。书九切(小号字)。(大篆字形),古文手。 ”
所有部首的解释部分,都会加上“凡X之属皆从X”的字样,意思是,只要是这个部首下面的字,都与这个部首有关。
第三节 《说文解字》体例
一、一般体例
总原则:义→形→音
我们还是以上面举的那个“手”字为例:
手,拳也。象形。凡手之属皆从手。书九切(小号字)。(大篆字形),古文手。
手,拳也。→这是解释字义。
象形。→这是字形结构分析,是说这个字起源为象形字。
书九切(小号字)→这是字的读音。这是徐铉所加。因是后人所加,所以字体小一号。切音是个什么意思呢?就是拿第一字的声母,来拼第二字的韵母,就得到所要表达字的读音。就拿“手”来说,“书九切”,换成汉语拼音,就是拿书的声母sh,去拼九的韵母iu。就得到“手”的读音。各位看出来了,汉语拼音没有shiu的拼法,但这是古今音变化及拼音体系本身写法等原因造成的,我们明白这个总原则就可以了。对此感兴趣的,再去自学汉语音韵学。
二、字形结构术语
字形结构分析,也是书法学习者最感兴趣的地方。大致有以下几种:
象形字:1)象形;2)象XX之形; 3)从X象XX之形
指事字:1)指事;2)从X象XX之形;从X从X
会意字:1)从A从B;2)从AB
形声字:(含亦声、省声、多声等)
1)从A、B声;
2)从A、B省声
3)从AB、B亦声
4)从A、AB皆声
我们时间有限,就不再一一举例了。上述表达方式,都能够在《说文解字》一书找到。
本书末尾附录中,有一个文字检索。在我们还不太熟悉部首情况,可通过这个检索表来查找相应单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