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刻帖价值 |
分类: 中涛谈书法 |
问:你曾写文章说过,我们在临帖时,如果有墨迹本,就不要用刻本(黑底白字的拓本)。那么问题来了,历史上的这么多书法刻帖,究竟都有何价值?
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大致从两个层面看。一是刻帖在历史上曾经发挥的巨大作用。二是刻帖到现在仍在发挥的作用。先来看看第一个价值,即刻帖在历史上曾经发挥的作用。刻帖从宋代到清代,一直都有,直到现代摄影、影印技术的发展,刻帖作为一种特定历史时期的法帖复制方式,也就完成了其历史使命。要说这些刻帖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就在于通过刻帖这种特殊的复制方式,使法帖得以较大范围的传播,并为宋代到清代的书法学习者,提供了可临写的范本。虽然这种范本并不是墨迹本,但不可否认的是,即便是这种拓本,却使一代又一代的书法学习者受益。
再来说刻帖现在仍在发挥的作用。现代摄影、影印技术的发展,使刻帖这种技术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保存下来的这些刻帖,到现在却仍有其巨大价值。具体说来,大致又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文献价值。刻帖中的大量文字,通常保存了书法名家手写文字的原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原本只是出于艺术品复制的刻帖,却具有了文献价值。我们随便举个例子。比如说《成都西楼苏帖》,保留了东坡的大量手迹,其中一些诗文,可作为《苏轼文集》的补充。《苏轼文集》个别句子、文字明显不对或不通顺的地方,《西楼苏帖》中的手稿却非常通顺。这样的例子其实还很多。
(图:《淳化阁帖》)
二、艺术价值。由于时间的推移,当初用于上石的墨迹本,后来消失了,不见了。这个时候,刻帖保留的法帖字样,就成了我们学习、研究书法的重要参考资料。换句话说,虽然刻帖的拓本有其先天不足,并不是那么完美,但在原墨迹本已消失的情况下,刻帖的拓本,却给了我们一睹法帖真容的机会,虽然我们通过刻帖看到的这个法帖面目有些“朦胧”和“模糊”,但无论怎样,你还是看到了啊,比没看到要强一百倍。所以,我们要感谢有这些刻帖的存在。
再比如说,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作品,唐摹墨迹本数量是有限的。更多二王的法帖,还是保留在《淳化阁帖》和《大观帖》等刻帖当中。如果没有《淳化阁帖》和《大观帖》等刻帖,那对于二王书法作品,我们除了看看那几幅唐摹本、《兰亭序》和《集王圣教序》外,就没的看了。所以说,在此类情况下,刻帖的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是无法估量的。今天就到这儿,再见。
2016年5月6 杨中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