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临帖牵丝连带 |
分类: 中涛谈书法 |
问:看了你的很多书法学习文章,我也认识到了临帖的重要性。现在问题来了:我在临写行楷、行书等法帖过程中,会碰到原帖中一些单字出现的“牵丝”,以及字与字之间的“连带”。这种情况,一般该怎么处理?
答: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具有一定普遍性。我们先来说说单字中的“牵丝”。什么意思呢,即单字两个独立的笔画之间,出现了本来不应该出现的不规则线条。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书写者在书写时,在两个笔画之间,本来应该将笔锋抬离纸面,但因为书写速度稍快的原因,导致这个时候笔锋并没有抬离纸面,因而在纸面上留下了原本并不希望留下的轻微细线条。
再来说“连带”,是指书写者在书写两个字甚至三个字过程中,写完第一个字时,书写速度没有减速,直接将笔锋在纸上运动,并自然过渡到了第二个字甚至第三字的书写。
问:能不能举个例子?
答:好的。我们就以苏轼的《黄州寒食帖》为例,如前面部分的“花、泥”二字。东坡在写完“花”字后,很快过渡到“泥”,中间笔锋没有抬起来,导致“花”与“泥”之间有一个很细的线条,这就是连带。而“泥”字本身,三点水偏旁与右边的“尼”之间也有一个小线条连着,这就是牵丝。而这种情况,都不是东坡书写时的本意,即他并不希望出现这种小细线。
(图:苏轼《黄州寒食帖》中“花、泥”二字的牵丝和连带)
问:上面的这两种情况,我是否也有必要亦步亦趋地临习?
答:我个人不成熟的看法是:对于初学者来说,是可以亦步亦趋地学习一下这种“牵丝”和“连带”,但如果是已经是学习书法多年的人,就没有必要再这样做了。仍拿我们刚才举的苏轼《黄州寒食帖》为例,对于“花、泥”二字,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去刻意临写那些原本不应该出现的小细线条。只是很多人在临帖时,却一定要将这些小的牵丝和连带也临出来,个人觉得没有必要,属于典型的“抓小放大”,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问:那对于已经临帖多年的人,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
答:觉得应该通过观察、分析原帖上的这种“牵丝”和“连带”,来推想原帖作者书写时的运笔速度,从而对于“笔势”有着更全面的理解。在经过这种分析后,对于这种“牵丝”和“连带”,其实完全可以不去管它们,因为“牵丝”,是原帖作品本来就不希望出现的东西。而“连带”,是原帖作者写得熟练了,自然而然出现的效果。你临得多了,写得多了,放手去写时,同样也会出现一些“连带”,但这并不是事先预设的连带。事先预设了,就显得比较“做作”了。
问:嗯,似乎还真是这样。我记得看过一些书法家的视频,还专门讲到应该如何处理连带,即写完第一个字后,专门连带一笔到下一字,然后停下来,作思考状,再接着写第二个字。按你的说法,这样做似乎并不好?
答:各人看法不同。我一直不太认同这种做法,觉得这种方式“做”的成份较多,没有了自然而然的效果。
问:你本人是如何处理原帖中的“牵丝”和“连带”的?
答:我基本上不会去刻意模仿原帖的这种“牵丝”和“连带”,断掉就断掉了。尤其是“牵丝”,它本来就不是原帖作品希望出现的东西,因此没有必要全盘接受。今天就到这儿,周末愉快!
2016年1月16日 杨中涛
答: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具有一定普遍性。我们先来说说单字中的“牵丝”。什么意思呢,即单字两个独立的笔画之间,出现了本来不应该出现的不规则线条。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书写者在书写时,在两个笔画之间,本来应该将笔锋抬离纸面,但因为书写速度稍快的原因,导致这个时候笔锋并没有抬离纸面,因而在纸面上留下了原本并不希望留下的轻微细线条。
再来说“连带”,是指书写者在书写两个字甚至三个字过程中,写完第一个字时,书写速度没有减速,直接将笔锋在纸上运动,并自然过渡到了第二个字甚至第三字的书写。
问:能不能举个例子?
答:好的。我们就以苏轼的《黄州寒食帖》为例,如前面部分的“花、泥”二字。东坡在写完“花”字后,很快过渡到“泥”,中间笔锋没有抬起来,导致“花”与“泥”之间有一个很细的线条,这就是连带。而“泥”字本身,三点水偏旁与右边的“尼”之间也有一个小线条连着,这就是牵丝。而这种情况,都不是东坡书写时的本意,即他并不希望出现这种小细线。

(图:苏轼《黄州寒食帖》中“花、泥”二字的牵丝和连带)
问:上面的这两种情况,我是否也有必要亦步亦趋地临习?
答:我个人不成熟的看法是:对于初学者来说,是可以亦步亦趋地学习一下这种“牵丝”和“连带”,但如果是已经是学习书法多年的人,就没有必要再这样做了。仍拿我们刚才举的苏轼《黄州寒食帖》为例,对于“花、泥”二字,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去刻意临写那些原本不应该出现的小细线条。只是很多人在临帖时,却一定要将这些小的牵丝和连带也临出来,个人觉得没有必要,属于典型的“抓小放大”,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问:那对于已经临帖多年的人,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
答:觉得应该通过观察、分析原帖上的这种“牵丝”和“连带”,来推想原帖作者书写时的运笔速度,从而对于“笔势”有着更全面的理解。在经过这种分析后,对于这种“牵丝”和“连带”,其实完全可以不去管它们,因为“牵丝”,是原帖作品本来就不希望出现的东西。而“连带”,是原帖作者写得熟练了,自然而然出现的效果。你临得多了,写得多了,放手去写时,同样也会出现一些“连带”,但这并不是事先预设的连带。事先预设了,就显得比较“做作”了。
问:嗯,似乎还真是这样。我记得看过一些书法家的视频,还专门讲到应该如何处理连带,即写完第一个字后,专门连带一笔到下一字,然后停下来,作思考状,再接着写第二个字。按你的说法,这样做似乎并不好?
答:各人看法不同。我一直不太认同这种做法,觉得这种方式“做”的成份较多,没有了自然而然的效果。
问:你本人是如何处理原帖中的“牵丝”和“连带”的?
答:我基本上不会去刻意模仿原帖的这种“牵丝”和“连带”,断掉就断掉了。尤其是“牵丝”,它本来就不是原帖作品希望出现的东西,因此没有必要全盘接受。今天就到这儿,周末愉快!
2016年1月16日 杨中涛
后一篇:四尺三开节临怀素《自叙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