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黄庭坚行书草书 |
分类: 中涛谈书法 |
问:在宋四家(苏、黄、米、蔡)中,我选择了将黄山谷(黄庭坚)的行书作为临帖对象,这样做行不行?
答:只要你喜欢,没什么不行的。但在学习黄庭坚行书的过程中,也应该注意一些问题。作为“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之一,黄山谷的书法受东坡影响也很大。就小行书而言,黄基本上没有突破苏的影响。如果我们将苏、黄的小行书放在一起比较,几乎就跟同一人写出来似的(当然差别肯定是有的)。
正因为如此,黄山谷在大字行书、行楷以及草书上面作出自己的努力,目的就是“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在大字行书、行楷方面,山谷确实也走出了自己的路子,但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就黄庭坚的大字行楷看,由于过分拉长横画、撇、捺的比例,导致这些大字行楷会有一些“习气”。我个人认为,山谷行楷中对于横、撇、捺的这种拉长行为,其实是想把他对于草书的实践心得“移植”行楷当中,但实际效果并不是那么好。
所以我一点不成熟的看法是:黄字行书可学,但对于其大字行书、行楷等,则要注意横、撇、捺等笔画比例拉得过长的问题。大量黄庭坚书法作品的伪作,其实也是强调他的这个特点,只是结构、用笔方式都不对,一看就知是伪作。
(黄庭坚行书《经伏波神祠诗》局部,横、撇、捺比例拉长的特征很明显)
问:那黄庭坚的草书呢?
答:应该说,黄山谷的书法作品中,当以草书成就最高。在黄庭坚之前,张旭、怀素等人更看重“速度与激情”,在追求书写速度的同时,也使“临场发挥”到达了极致。而黄庭坚则不同,不再追求速度感,而是重视线条对于空间的分割。从这个角度上讲,如果说怀素书写《自叙帖》时只管“临场发挥”,而黄山谷的草书,则是追求“理性”,他会事先预设每个字大概应该怎么写。字写多大,一共写多少行,他都会事先在头脑中设计好。
问:那我应该是学他的行书,还是草书?
答:这个还是看你的个人喜好吧。喜欢他的行书就学行书,喜欢草书就学草书,两种喜欢的话,就都学一下。如果学烦了,就不妨到宋四家的其他三家也转转,找找新感觉。
问:你学过黄庭坚的行书没有?
答:学过啊。不过时间很早了,大概应该是大三、大四时候。下的功夫也挺多,但毕竟是初学者,现在回头一看,那时学得是太不怎么样了,呵呵。后来就再也没有学过山谷的行书了。
问:那对他的草书呢?
答:一直没有放弃过。虽然也没学到手,但每年的不同期间段,总会去临一下他的三大草书长卷。大概就是这么个情况。
2016年1月11日 杨中涛
答:只要你喜欢,没什么不行的。但在学习黄庭坚行书的过程中,也应该注意一些问题。作为“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之一,黄山谷的书法受东坡影响也很大。就小行书而言,黄基本上没有突破苏的影响。如果我们将苏、黄的小行书放在一起比较,几乎就跟同一人写出来似的(当然差别肯定是有的)。
正因为如此,黄山谷在大字行书、行楷以及草书上面作出自己的努力,目的就是“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在大字行书、行楷方面,山谷确实也走出了自己的路子,但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就黄庭坚的大字行楷看,由于过分拉长横画、撇、捺的比例,导致这些大字行楷会有一些“习气”。我个人认为,山谷行楷中对于横、撇、捺的这种拉长行为,其实是想把他对于草书的实践心得“移植”行楷当中,但实际效果并不是那么好。
所以我一点不成熟的看法是:黄字行书可学,但对于其大字行书、行楷等,则要注意横、撇、捺等笔画比例拉得过长的问题。大量黄庭坚书法作品的伪作,其实也是强调他的这个特点,只是结构、用笔方式都不对,一看就知是伪作。

(黄庭坚行书《经伏波神祠诗》局部,横、撇、捺比例拉长的特征很明显)
问:那黄庭坚的草书呢?
答:应该说,黄山谷的书法作品中,当以草书成就最高。在黄庭坚之前,张旭、怀素等人更看重“速度与激情”,在追求书写速度的同时,也使“临场发挥”到达了极致。而黄庭坚则不同,不再追求速度感,而是重视线条对于空间的分割。从这个角度上讲,如果说怀素书写《自叙帖》时只管“临场发挥”,而黄山谷的草书,则是追求“理性”,他会事先预设每个字大概应该怎么写。字写多大,一共写多少行,他都会事先在头脑中设计好。
问:那我应该是学他的行书,还是草书?
答:这个还是看你的个人喜好吧。喜欢他的行书就学行书,喜欢草书就学草书,两种喜欢的话,就都学一下。如果学烦了,就不妨到宋四家的其他三家也转转,找找新感觉。
问:你学过黄庭坚的行书没有?
答:学过啊。不过时间很早了,大概应该是大三、大四时候。下的功夫也挺多,但毕竟是初学者,现在回头一看,那时学得是太不怎么样了,呵呵。后来就再也没有学过山谷的行书了。
问:那对他的草书呢?
答:一直没有放弃过。虽然也没学到手,但每年的不同期间段,总会去临一下他的三大草书长卷。大概就是这么个情况。
2016年1月11日 杨中涛
前一篇:手写春联一套
后一篇:四尺整张中堂一种及对联一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