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书写对于错字掉字的处理

标签:
古代书法错字掉字处理 |
分类: 中涛谈书法 |
问:古人在抄写文章、写信等书写活动中,偶尔也会出现错字、掉字现象。他们一般都怎么处理?
答:如果不是特别正式的东西,通行的总原则是:在错字右边点上三个小点,表示这个字不要了。有时也可能是两个点、四个点,有时还是一个很小的“卜”字,都是一个意思,表示被标记成这种符号的字,都不能算入正文内容当中。而掉字了呢,则是在上一字的右下角处补上即可。
问:能不能给我们举些具体例子?
答:好的。我们来看下面两幅图。第一图是米芾的《苕溪诗帖》局部(所有图片已将错字、掉字情况加重颜色,后同)。从帖文内容看,是老米自己已经写好了诗,然后比较正式地书写一次。写完“会”字时,他发现这个字写错了,于是在旁边写了个很小的“卜”字,这就是表示这个字是误写,不要了。第二图是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局部,他写完“何殊少年子”后,发现殊下面少个“病”字,于是在“殊”的右下角处补上,而且发现“子”这个字是多余的,于又在旁边加上小点,表示不要了。


问:《兰亭序》第四行“有”右下角加了“崇山”两字,也是上面所说的补字情况吧?
答:是的(见下图)。但《兰亭序》的真伪一直存在着争议,我个人认为,这两个补字,以及后半部分的故意涂抹,都是有意作假的有力证据。关于这个问题,专写文章都得几千甚至上万字,我们这儿不是写学术论文,就不具体谈这个事情了。

问:说到涂抹,那古代正式书写时,是否也会涂抹掉一些字?
答:很少很少出现,原因就是为了保持文章页面的整体比较干净。除非是完全的草稿,否则很少会涂抹。
问:纯草稿的书法作品,都有哪些?
答:最著名的当然就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见下图),因为这就是草稿,所以涂抹的地方很多。这也符合我们写文章的基本方式。此外,王铎也有大量作诗的草稿传世,你去看一看,简直没法认读,因为他是自己在做律诗,得反复“推敲”很多字,所以就改啊改,最后纸张都涂得不像样子了。最后这些文字该如何排序,其实也只有他自己知道。

问:也就是说,绝大部分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都是先有了稿件,然后再用毛笔抄写?
答:基本上是这样的。
问:那古代有没有一下子抄错了很多字的现象?
答:当然有啊。我们也还是来看一个例子,如孙过庭的《书谱》局部截图(见下图的第一图)。该图的第一行后部分以及整个第二行都属于抄错了。也就是说,“然消息多方,性情不一,乍刚柔以合体,或劳”这些字是误抄进来的,不要。从《书谱》全文看,这些字本来属于文章后面的(下图的第二图),在《书谱》后半部分,并不点掉的文字是:“然消息多方,性情不一,乍刚柔以合体,忽劳逸而分驱。”其实二者还是有一点点小区别,前面点去文字用的是“或”,后面没点去的是“忽”。


问: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据此我们可以推测,老孙肯定是事先已经写好了《书谱》文稿,然后自己用草书字体来抄写。从上面抄错的情况看,老孙手中的草稿极有可能也是类似我们今天一样单张单张的小纸,而不大可能是长卷,因为前面抄错的文字,还是正文中比较靠后的部分,因此看草稿时,看串行的可能性并不大,反而是看错了页的可能性比较大,比如说从第3页一下子看到第6页去了。当然,这也仅仅是推测。
问:最后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在临帖、抄写自作诗词等书法活动中,也遇上了错字或掉字情况,是否也可以按照古人的这种方式来处理?
答:完全可以的。仅写错或拉下一两个字,真的没必要重写一次,重写无疑是浪费纸张。
2015年8月30日 杨中涛
答:如果不是特别正式的东西,通行的总原则是:在错字右边点上三个小点,表示这个字不要了。有时也可能是两个点、四个点,有时还是一个很小的“卜”字,都是一个意思,表示被标记成这种符号的字,都不能算入正文内容当中。而掉字了呢,则是在上一字的右下角处补上即可。
问:能不能给我们举些具体例子?
答:好的。我们来看下面两幅图。第一图是米芾的《苕溪诗帖》局部(所有图片已将错字、掉字情况加重颜色,后同)。从帖文内容看,是老米自己已经写好了诗,然后比较正式地书写一次。写完“会”字时,他发现这个字写错了,于是在旁边写了个很小的“卜”字,这就是表示这个字是误写,不要了。第二图是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局部,他写完“何殊少年子”后,发现殊下面少个“病”字,于是在“殊”的右下角处补上,而且发现“子”这个字是多余的,于又在旁边加上小点,表示不要了。


问:《兰亭序》第四行“有”右下角加了“崇山”两字,也是上面所说的补字情况吧?
答:是的(见下图)。但《兰亭序》的真伪一直存在着争议,我个人认为,这两个补字,以及后半部分的故意涂抹,都是有意作假的有力证据。关于这个问题,专写文章都得几千甚至上万字,我们这儿不是写学术论文,就不具体谈这个事情了。

问:说到涂抹,那古代正式书写时,是否也会涂抹掉一些字?
答:很少很少出现,原因就是为了保持文章页面的整体比较干净。除非是完全的草稿,否则很少会涂抹。
问:纯草稿的书法作品,都有哪些?
答:最著名的当然就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见下图),因为这就是草稿,所以涂抹的地方很多。这也符合我们写文章的基本方式。此外,王铎也有大量作诗的草稿传世,你去看一看,简直没法认读,因为他是自己在做律诗,得反复“推敲”很多字,所以就改啊改,最后纸张都涂得不像样子了。最后这些文字该如何排序,其实也只有他自己知道。

问:也就是说,绝大部分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都是先有了稿件,然后再用毛笔抄写?
答:基本上是这样的。
问:那古代有没有一下子抄错了很多字的现象?
答:当然有啊。我们也还是来看一个例子,如孙过庭的《书谱》局部截图(见下图的第一图)。该图的第一行后部分以及整个第二行都属于抄错了。也就是说,“然消息多方,性情不一,乍刚柔以合体,或劳”这些字是误抄进来的,不要。从《书谱》全文看,这些字本来属于文章后面的(下图的第二图),在《书谱》后半部分,并不点掉的文字是:“然消息多方,性情不一,乍刚柔以合体,忽劳逸而分驱。”其实二者还是有一点点小区别,前面点去文字用的是“或”,后面没点去的是“忽”。


问: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据此我们可以推测,老孙肯定是事先已经写好了《书谱》文稿,然后自己用草书字体来抄写。从上面抄错的情况看,老孙手中的草稿极有可能也是类似我们今天一样单张单张的小纸,而不大可能是长卷,因为前面抄错的文字,还是正文中比较靠后的部分,因此看草稿时,看串行的可能性并不大,反而是看错了页的可能性比较大,比如说从第3页一下子看到第6页去了。当然,这也仅仅是推测。
问:最后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在临帖、抄写自作诗词等书法活动中,也遇上了错字或掉字情况,是否也可以按照古人的这种方式来处理?
答:完全可以的。仅写错或拉下一两个字,真的没必要重写一次,重写无疑是浪费纸张。
2015年8月30日 杨中涛
前一篇:6条屏临苏轼《前赤壁赋》
后一篇:条幅临北宋李建中行书6种